2020年第2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疫情防控的创新设计
    周武忠,张羽清,周之澄
    2020, 2(2):1-8, 1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1
    [摘要](1022) [HTML](0) [PDF 12.54 M](3238)
    摘要: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防疫设计再度成为国内外设计界关注的热门课题。在人类战疫设计史上,不同的空间规划、产品设计在不同程度上帮助人们对抗疫情。防疫抗疫成为人类社会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在针对疫情的设计中,应当从顶层设计出发,以 HiAP为指引,用人类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思维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设计理念,加速“设计”与“产业 +生活 +环境”的融合创新,构建防疫抗疫整体设计新格局。结合具有东方智慧的设计文化,搭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  办公场景下的企业疫情期间效率管理服务设计研究
    魏婷,王伟伟,廖轲,余隋怀
    2020, 2(2):9-1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2
    [摘要](498) [HTML](0) [PDF 14.87 M](1481)
    摘要:
    将服务设计引入效率管理及系统创新中,提出针对企业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护期间高效办公的设计流程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企业服务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及效率管理接触点进行重要度排序,构建利益相关者地图,再通过服务蓝图对高效办公流程进行可视化的呈现。针对疫情期间企业跨地域、多种办公形式并存的管理现状,提出了通过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和及时反馈等方法,提高企业的办公效率。以拙雅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办公模式为案例进行论证,强调了服务设计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通过企业办公系统优化,最终形成了高效的办公流程,为服务设计在企业管理方向上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3  基于公共卫生危机的服务创新设计
    赵谷靖,谢亚平
    2020, 2(2):16-20, 27.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3
    [摘要](782) [HTML](0) [PDF 13.78 M](1573)
    摘要: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社会背景,以问题为导向,分析设计在社会各项因素影响下所建立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服务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智慧医疗设计、医疗信息可视化设计、协作式社区设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阐释对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路径。设计作为价值创造和意义建构的方法论,应该充分介入到社会创新的探索中,以促进资源合理、有效的流通。运用设计的思维方式和组织逻辑,从关注个体的生理和情感需求,到推动社会可持续运作与发展,从而建立一个有序的系统。
    4  疫情背景下的个人防疫产品设计
    张田田,皮永生
    2020, 2(2):21-27.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4
    [摘要](989) [HTML](0) [PDF 13.03 M](1631)
    摘要: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仍在继续,人类与病毒的对抗尚未停歇。防护工作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防线,防疫用品则是战“疫”中披荆斩棘的铠甲。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如何帮助人们做好防护工作?便捷有效的个人防疫用品是关键。本文针对疫情爆发期间暴露的防疫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应用设计思维与方法,提出针对个人防疫产品设计的解决方案。通过具体的设
    5  “设计之计”——自然灾害危机下的设计
    梁瑞峰,谢亚平
    2020, 2(2):28-3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5
    [摘要](153) [HTML](0) [PDF 5.92 M](820)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让人们再次意识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设计抓住机遇,从而充分发挥其力量应对灾害。面对危机,设计该怎么做?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以分析案例为方法,通过不同视角来阐释在灾害危机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三个时间节点中设计应该如何为之。
    6  疫情可视化设计中的数据分析与表达方法研究——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可视化分析”为例
    蒋涪陵,汪泳
    2020, 2(2):32-3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6
    [摘要](818) [HTML](0) [PDF 14.14 M](1332)
    摘要:
    围绕疫情数据可视化这一主题,研究如何针对突发事件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在数据量大、内容繁杂的背景下,基于可视化设计的方法论,探讨数据可视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报道中的优势,并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可视化分析”设计为案例,具体分析数据可视化从设计方法到结论的过程。分析、整理适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疫情可视化设计数据分析和表达方法,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设计介入、数据可视化的设计方法提供一定的补充。
    7  基于地理信息的疫情可视化设计探讨——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地图》可视化设计为例
    赖虹竹,汪泳
    2020, 2(2):39-43, 4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7
    [摘要](466) [HTML](0) [PDF 19.09 M](798)
    摘要: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信息和数据的分析,探讨地理信息在疫情可视化设计中的方法及其艺术与社会价值。运用可视化、地图学的相关理论,辅以案例分析与实践性研究。从地理信息的位置、数量、关系等角度出发,聚合疫情信息和数据,借鉴信息可视化的方法,构建视觉语言的颜色、尺寸、形态等视觉化变量,完成对疫情地图的设计创作。将地理信息作为信息的模型与维度,探究可视化设计,提出疫情可视化设计的具体方法。疫情地图提高了时间与空间的信息精度,增强了用户的理解,可以为疫情区域防控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8  “互联网 +”时代下体验式公益设计视觉研究
    沈巾力,林天威
    2020, 2(2):44-4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8
    [摘要](540) [HTML](0) [PDF 19.74 M](775)
    摘要:
    基于“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以体验式设计视觉表现为切入点,探讨当下公益设计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对传统公益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进行梳理与归纳,理清发展脉络,思考视觉表现在公益设计中所能发挥的价值。了解“互联网 +”这一时代发展新形态为当今公益设计所构建的多元化平台,由其发展路径,根据实际案例,深入分析“互联网 +”时代下体验式公益设计的意义。
    9  视觉传达理论在疫情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应用
    王嬿舒
    2020, 2(2):50-5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9
    [摘要](601) [HTML](0) [PDF 8.96 M](706)
    摘要:
    视觉传达设计是将信息通过视觉符号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其目的是让信息更清晰直观地传达给受众,帮助其更快速形象地理解信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这些视觉符号会与受众心理产生沟通,并影响受众心理,最终实现信息的理解。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从视觉传达理论中的色彩设计、插图形象设计、信息图表设计、材质设计四个方面分析了在疫情信息传播过程中设计可能对受众产生的心理影响。作为设计师,希望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在疫情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正面影响受众心理,形成积极的信息引导。让受众提高防范意识,降低焦虑情绪,给疫情后的民众以温暖。
    10  公共危机下科普类公益海报的精准传达
    向海涛,孔少琼
    2020, 2(2):54-58, 6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0
    [摘要](547) [HTML](0) [PDF 8.03 M](795)
    摘要:
    公共危机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面临的巨大困扰,而危机时期的各种科普类公益海报的迅速传播,也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其在应对危机的时候所显示出来的强大力量。随着社会进入到新时代,人们面临着反复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传统的科普类型的公益海报也由原来的情感诉求逐渐转变成更为精准的信息传达。这也和当下人们所处的时代有关,公益海报的创意思路也就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设计师的想象力。时代的进步,设计的力量也进一步印证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产生的强大创造力。本文的出发点就是从新时代、大数据、公益海报创作的方法、路径、创新等角度重新审视传统的公益海报创作,以期对科普类公益海报设计层面及其未来发展规律中找寻更多的可能性。
    11  基于功能需求的口罩时尚性研究
    张国云,李怡乐,陈玉静
    2020, 2(2):59-6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1
    [摘要](351) [HTML](0) [PDF 17.15 M](805)
    摘要:
    时尚有时候是一种被迫的潮流,有的事物因为莫名的流行而成为时尚,有的事物却因为实用而流行,成为一时的经典。口罩是 2020年初的一个最流行的词汇和物件。小议口罩,从总结口罩形成、发展出发,分析当下口罩实用性、流行性与时尚的关系,并通过两类主题的系列口罩设计,引出当下与未来口罩设计的设想与思考。
    12  当动画遇见“新媒体”——兼论新媒体的概念与三种媒介范型
    刘书亮
    2020, 2(2):65-7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2
    [摘要](162) [HTML](0) [PDF 8.63 M](641)
    摘要:
    本文提出了言说“媒体”一词的三种范型,即表征系统、创作材料与传播平台。在这三种范型之下,人们对新媒体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的论述为动画在三种范型下的新媒体语境中找到了其所处的不同位置。文章先讨论了当代艺术领域的动画实践是如何作为创作材料范型的新媒体形式被纳入正统艺术史中的,同时指出了其在动画影像内部进行探索的不足;相较而言,动画媒介须在表征系统范型下方能得到更加直接的美学与风格研究。另一方面,传播平台范型下的新媒体,即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动画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已经获得了大众的充分关注,而不像当代艺术动画实践那样过于小众。动画,以及动态影像媒介全体,虽然因为三种媒介范型而具有了多重内涵,但是实际上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关联,而非全然割裂。
    13  从先锋到主流——运动图形动画在信息时代广泛应用的原因探究
    李萌,王力杨
    2020, 2(2):71-7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3
    [摘要](264) [HTML](0) [PDF 16.56 M](627)
    摘要:
    在信息时代运动图形动画受到普遍关注的语境下,讨论该形式的美学特征及其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从设计语言的演变切入,分别从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对运动图形动画的视觉影响,现代数字化工具的诞生对运动图形动画制作效率的影响,信息时代的碎片化特征对运动图形动画的传播影响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该形式备受关注与美学特征、制作效率和传播途径这三方面因素有关。得出运动图形动画的广泛应用取决于设计语言的轮回、制作工具的便捷和信息时代的快速传播这一结论。
    14  动画在口述历史影像化呈现中的应用
    刘嫱,刘书亮
    2020, 2(2):79-8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4
    [摘要](244) [HTML](0) [PDF 5.37 M](748)
    摘要:
    带有口述历史要素的纪录片,其故事化、视听化的表达特点增强了口述历史的接受体验,而动画在口述历史的影像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实拍影像素材缺席的状态下,动画影像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此外,动画还能起到风格化呈现的作用,大大增强纪录片的表达效果。
    15  论动画对实拍电影的“出位之思”
    黄静怡,洪汎
    2020, 2(2):83-8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5
    [摘要](250) [HTML](0) [PDF 8.71 M](848)
    摘要:
    动画与实拍电影之间的关系历来备受关注,研究两者联系与区别的文章也十分丰富,但似乎很少有人从“出位之思”这个角度探讨过。本文试图从这个兼具中西方美学内蕴的概念入手,厘清动画这一艺术体裁的“出位”倾向,即动画“出位”首先是为了自身发展,其次才是对风格的追求,而实拍电影这一艺术体裁则是动画“出位”的方向之一。本文还对实拍影像与实拍电影进行了严格区分,旨在阐明动画对实拍影像的初步“出位”,以及动画进一步向实拍电影“出位”的两种手法。并且分别以今敏导演的《红辣椒》与“真狮版”《狮子王》为例,对这两种手法进行了说明。在动画向实拍电影“出位”的语境下,本文得出了一系列观点,进而从受众和作品的角度出发,引出“动画—电影—叙事三维坐标轴”,使人能对具体动画作品有更清晰的认识及判断。
    16  《锦绣万花谷》与宋代风物文化的关系
    许欣悦
    2020, 2(2):89-9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6
    [摘要](362) [HTML](0) [PDF 6.33 M](775)
    摘要:
    《锦绣万花谷》是一部宋代私人编纂的供百姓案头翻阅的日用类书,与官方编纂的带有政治目的的类书不同,书中以词条类目的形式为时人辑录了古人生活常识,同时也记录了与宋人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其内容更贴近于百姓对生活日常的理解。《锦绣万花谷》对于研究宋人的思想、文明和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锦绣万花谷》展示了宋代的市井生活,可以看作是描写宋代社会文化的引子,具体表现在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特别点在于追寻宋代传统文化及其在器物外化上的文化根源。
    17  集体记忆的延续——青岛里院建筑的居住类型以及更新保护
    赵倩文
    2020, 2(2):93-9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7
    [摘要](226) [HTML](0) [PDF 18.44 M](685)
    摘要:
    文章聚焦在青岛本土居住建筑——里院。青岛的里院建筑是伴随着青岛近代历史历程演变而成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也是老城区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了青岛“红瓦绿树蓝天”的地域性城市风貌。里院建筑也是具有市井生活化状态的街区文化样本,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原住居民的搬离,现在的里院建筑大多处于空置状态,并面临着被拆除的困境。通过笔者通过搜集里院历史图纸与相关资料、实地调研考察以及拍摄照片等方法,对里院建筑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尝试着对其空间形制和文化价值进行把握。从里院建筑的居住类型意义着手进行阐述,包括其中的空间类型和历史意义等,例如里院的格网,具有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高密度小方格的空间形式,也是十九大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组成建筑单体的空间形式类型也较为丰富,有“口、日、目、凹、 L”等形式;并且,里院建筑凝聚着大多老一辈青岛人的集体记忆,其中部分的历史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在尊重里院原有空间形制的前提下,尝试讨论对其干预较小的改造方式,以此“活化”里院建筑的功能,并使其得到可持续的更新保护,以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希望能为留存城市的肌理以及集体记忆贡献一份力量,并对其今后的更新保护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8  从“西学东渐”到“新陈代谢”——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行为的现代性蜕变
    鞠斐
    2020, 2(2):99-10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8
    [摘要](171) [HTML](0) [PDF 5.09 M](755)
    摘要:
    上海地区的现代性染织设计在租界时期的内外条件下,伴随着西方染织科技的传播与民族染织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地萌发,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西方现代设计和中国传统设计不断地冲突、互融,在此过程中,本土的现代性染织设计也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新陈代谢,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19  《西清砚谱》宋代文人砚纹样艺术风格探究
    马小波,顾丞峰
    2020, 2(2):103-10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9
    [摘要](168) [HTML](0) [PDF 9.64 M](1135)
    摘要:
    砚台的艺术风格可分为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与治砚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由于宋代地域性的治砚艺术家群体并未产生,故宋砚的地域性风格并不明显。砚台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两大因素有关,一为在砚台的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历史客观因素,二为治砚艺术家的主观因素。治砚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又包含艺术家的审美趣味、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才能与个性,宋代文人砚的产生,标志着文人成为治砚艺术家的主体,于是文人的审美趣味、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便成了影响文人砚艺术风格
    20  中国古代工艺礼器——长江三角洲地区玉璜形制分析
    毕倩茹,詹和平
    2020, 2(2):110-11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0
    [摘要](201) [HTML](0) [PDF 7.91 M](856)
    摘要:
    玉璜,是我国东南地区最早发现的玉器,作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设计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目前学术界对玉璜的分析已深入到性别考古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首属长江三角洲地区玉璜的出土量最大。笔者在南京博物院实地考察,拍照记录,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从玉璜的起源、功能和时代演变等方面入手,以江苏地区玉璜的形制为突破口,对玉璜进行研究概述。
    21  校地融合视角下的双创街区空间设计研究
    黄可悦,黄博韬,张轶
    2020, 2(2):115-12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1
    [摘要](142) [HTML](0) [PDF 22.82 M](705)
    摘要:
    探究基于校园文化、地域文化的双创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丰富双创街区的设计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空间设计实践。从校地融合、双创街区的概念入手,以南京“紫金创谷”双创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有关“双创”基地的优势因素与主要矛盾进行阐述,探讨了南京“紫金创谷”双创街区基于校地融合的空间设计策略。校地融合的双创文化空间模式是对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践行,既可重新激发高校与周边区域的活力使其良性健康发展,形成强大的创新资源集聚区,又能增强和提高各自及整体的创新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2  解构主义建筑观对当代展示空间设计的影响
    刘芳,张若然,李伟
    2020, 2(2):121-127, 14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2
    [摘要](234) [HTML](0) [PDF 29.13 M](693)
    摘要:
    将解构主义建筑思想作为一种设计创新的途径和方式加以分析、消化和利用,使其对发展当代展示空间设计理论和提升设计实践水平起到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推动作用与指导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概述解构主义建筑观的时空维度;结合对解构主义建筑师及其作品中蕴含的解构思想和方法的分析,阐述其在当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表现,以此拓展和丰富展示设计创意的新途径。解构主义赋予了设计与众不同的灵魂,它的设计思想渗透到建筑、景观、室内空间、服装和产品等众多设计领域,具有完备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解构主义建筑观的影响下,当代展示设计中呈现出建筑叙事性、空间连续性和展示趣味性等特征,颠覆了人们对展示设计的一般认识;也进一步积极推动了当代展示设计的发展。
    23  基于心流理论的莫高窟景区体验式设计研究
    张琦悦,曹田
    2020, 2(2):128-13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3
    [摘要](313) [HTML](0) [PDF 10.71 M](929)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对文物遗迹的欣赏需要也随之上升,因此亟需以科技改变传统的旅游方式,分散世界文化遗产景区的客流量。本文基于心流理论,结合 VR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无需真正到达旅游目的地探索,就可与景区产生互动,并针对景区游览痛点,运用 VR技术对景区游览路径重新规划。以敦煌莫高窟沉浸式虚拟旅游产品作为载体,剖析游客进入心流状态的具体流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原则及内容要点。通过心流理论下的沉浸式虚拟旅行产品,克服当前敦煌莫高窟数字化的表面性,得出引导使用者进入心流体验的具体措施,梳理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游览路线,使使用者获得更愉悦的体验感,从而证明沉浸式 VR虚拟旅行产品设计的可行性。
    24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车载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
    刘宗汉,唐艺
    2020, 2(2):134-14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4
    [摘要](1300) [HTML](0) [PDF 13.30 M](1922)
    摘要: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车辆用户的偏好、状态及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将在车载交互界面中展示更合理的驾驶建议和更符合用户习惯的车载人机交互界面布局,为用户提供更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分析现有车载人机交互界面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车载人机交互界面中,并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及驾驶行为观察等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用户的驾驶行为与偏好,了解用户在交互方式和界面展示形式等方面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提出车载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策略。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和用户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车载人机交互界面的交互设计策略——车载人机交互界面应在层级设计、布局设计和信息呈现方面展开优化,以减少用户注意资源的占用。基于此策略,人工智能与车载人机交互界面应自然融合,车载人机交互界面将根据用户偏好和事件优先级进行动态调整。
    25  直榫与穿插结构结合的多功能组装家具设计
    李娜,张乘风
    2020, 2(2):141-14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5
    [摘要](308) [HTML](0) [PDF 6.78 M](883)
    摘要:
    在当前使用群体对家具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增加的同时,希望家具结构可以满足简洁明了、运输便利、组装方便等需求。基于社会市场需求,在家具拼装结构方面,采用将中国传统榫结构中的直榫结构与现代结构中的十字穿插组合结构结合的方法,利用结构横向与纵向的交织原理,以最少的材料实现家具承重能力的最大化,同时限定家具每个组成零件的尺寸、槽口、凹凸等细节位置。利用结构拼装组合的设计形式,在满足家具基本结构的同时,使各个结构交织穿插,实现家具的多功能要求,
    26  基于创新性的多功能屏风设计
    侯小莉,张乘风
    2020, 2(2):145-14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6
    [摘要](153) [HTML](0) [PDF 6.06 M](792)
    摘要:
    屏风是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传承,随着人文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趣及需求都发生了改变,屏风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如何使屏风的设计迎合现代审美需求,以及如何实现屏风的多功能创新设计,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在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对屏风展开创新设计。在结构方面,将传统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引入其中;而在功能方面,将置物与展示等功能融合。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屏风创新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创新设计,不仅增强了屏风结构的稳定性,满足了人们多变的需求,而且易于拆卸和运输,迎合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屏风的多功能设计,不仅可以从结构和功能方面进行,而且可以从材料等方面切入。当然,这些都要坚持以创新性、安全性、装饰性为原则,并且兼顾人性化。
    27  关于视觉传达中极简主义简而不减的新思考
    袁瑞佳,余洋
    2020, 2(2):149-15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7
    [摘要](502) [HTML](0) [PDF 5.56 M](707)
    摘要:
    对极简主义设计进行新的思考,探讨是否能用增加情感化、易读性和大众化的方式,克服以往过分删减设计对象的肌理、光影等处理方式的弊端,更好地体验极简主义的内在之美。以当下的生活需要为视角,通过手机界面设计案例来阐述简与繁关系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有意识地去繁从简,对极简主义的内涵进行新的探索和重新解读。极简主义设计作为 20世纪 60年代在西方现代设计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流派,持续流行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诸多使人误读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由于作品过分简约而导致人们解读信息有所偏差。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对未来设计的趋势进行思考,希望引发业界更多学者关于极简主义设计简而不减的创新探讨。
    28  消费观视角下的“签到”交互体验研究
    刘潇微,周睿
    2020, 2(2):153-16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8
    [摘要](236) [HTML](0) [PDF 14.52 M](876)
    摘要:
    挖掘移动端用户签到行为的动机和需求,探索签到交互体验对用户黏性和消费转化的影响。首先通过桌面研究,整理分析互联网新签到的类型和交互模式;其次采用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的方法,对目标用户交互行为的需求、动因及痛点进行深度挖掘;最后,通过对现有签到交互的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层次的研究,探索提升用户黏性,增强用户活跃度的策略思路。最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签到体验,满足情感社会和自我的精神需求,为提升产品用户黏性提供思考的新方向。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学术质量评估服务项目启动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