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论民族造物艺术研究范式的构建
    张犇
    2020, 2(4):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1
    [摘要](891) [HTML](0) [PDF 10.50 M](2385)
    摘要:
    在当下的设计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关于民族造物艺术的研究已渐成显学,不过在具体研究中,还存在只关注表象,内涵性发掘不足的缺陷,历史主义研究范式和解释学研究范式与民族造物艺术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性特征,具备借鉴和引入的可行性。在具体研究中,有必要加大对于“时空”、“变迁”和“作者”、几大要素的关注,形成更加“读者”进而在设计学视野之下,合理的民族造物艺术研究范式。
    2  设计批评视角下的中国设计理论发展七十年(1949—2019)角色变迁及其身份话语
    王敏
    2020, 2(4):9-15, 2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2
    [摘要](952) [HTML](0) [PDF 10.88 M](2236)
    摘要:
    回顾与评价中国设计理论七十年的基本历程及其角色变迁,并从设计批评的角度审视设计理论之于设计的作用及影响。通过回溯这七十年的设计理论发展之路,对不同时期的角色、作用以及影响进行了宏观层面的评述。指出在设计理论学科发展过程之中,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认识之外,机构、专家个人以及学科等也成为影响中国设计理论发展的因素。分析中国设计理论发展的七十年,总体上在三个不同阶段重新认识并定义了设计的角色和身份话语,并从设计批评的视角剖析了其中的问题。
    3  设计批评视阈下中国当代设计发展的几个特征
    李江
    2020, 2(4):16-2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3
    [摘要](709) [HTML](0) [PDF 8.14 M](1626)
    摘要:
    科技发展、生产进步、生活方式改变促进当代中国设计迅速发展并呈现出新的面貌。设计理论建设,特别是设计批评领域的发展对认识当代设计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以设计批评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探讨分析设计批评视阈下的当代设计特点和趋势。设计对受众价值观念的呈现、服务性将成为设计未来的重要趋向,各类设计类型边界将消融与并重组,设计教育将在价值观和创造力培养方面予以强化。在批评视阈下对上述问题进行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对中国设计的现状产生客观清晰的认识,对于当代中国设计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  赋能缺失与服务错位:乡村设计价值批评
    丛志强,张振馨
    2020, 2(4):21-27, 3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4
    [摘要](698) [HTML](0) [PDF 9.94 M](2170)
    摘要:
    无所不包的设计类型和百花齐放的介入方式,反映出设计介入乡村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设计对乡村振兴的干预不断增强,因此,对乡村设计价值的研究有利于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以内生式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研究、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乡村设计所存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乡村设计中存在着主体屏蔽和权力展示两大问题,反映出乡村设计价值的赋能缺失与服务错位。与乡村设计相关的多元群体迷恋造物逻辑并陷溺城市崇拜,是设计赋
    5  “技”与“美”的相向而行
    袁园
    2020, 2(4):28-3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5
    [摘要](949) [HTML](0) [PDF 9.00 M](1350)
    摘要:
    对“技”与“美”辩证统一关系的思考,在全媒体时代以及设计赋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当代设计作为显性表征,集“技”与“美”于一身,而“好”的设计必然是“技”与“美”的正面碰撞并完美融合的最终呈现。因此,两者相向而行才是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这一趋势又改变了设计批评的固有观念与方式,并引导其朝着多元化发展。本文以当下中外优秀设计实例为切入点,探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设计发展的变化与趋势;梳理“技”与“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并对“后疫情”时代设计的动态发展对当代设计批评的多元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
    6  批判与超越——设计运动在设计批评中的角色和意义
    董智斌
    2020, 2(4):34-3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6
    [摘要](633) [HTML](0) [PDF 5.45 M](1536)
    摘要:
    设计运动和设计批评是人类设计系统演变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设计系统不断调整、演进的驱动力量。本文从生态理论的视角通过对历史上设计运动的分析来阐释设计运动在设计批评中的角色和意义。设计运动不仅指向设计的生产,它还贯穿于设计的批评、鉴赏和消费等环节。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群体性活动,设计运动对设计现状的批判、超越的特性,求新、求变的诉求以及设计运动主体、客体、目标和方式的共生关系构成了设计运动介入设计批评的内在要求,设计运动的这些内在特质构成了其设计批评的重要模式和驱动力。然而,设计系统的动态性和设计运动的生态位使设计运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设计批评中既有丰富多彩的一面,又存在着诸多历史性相似或相通的一面。对于这一规律的探讨对反思中国语境下当代设计批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  设计批评视野中的四川旅游文创产品开发
    詹颖
    2020, 2(4):39-44, 5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7
    [摘要](405) [HTML](0) [PDF 8.41 M](1338)
    摘要:
    四川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对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当下四川旅游文创开发中,由于体制机制、品牌管理、设计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导致设计过程中出现文化资源转化不充分、设计形式高端化和同质化并存、设计类型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应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完整的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产业链,以“品牌联名”的形式形成聚合效应,以“文创 +”的设计模式创新旅游文创商品的购买与使用体验,以设计带动乡村振兴、以文创推动精准扶贫等路径,推动四川旅游文创设计更好更快地发展。
    8  《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评析
    张引
    2020, 2(4):45-5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8
    [摘要](1712) [HTML](0) [PDF 10.18 M](3318)
    摘要:
    2019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经上映,便广受赞誉,成为近些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里程碑式的佳作。该片内容方面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改编,形式方面颇具中国美学风格。但是,针对动画角色造型中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尚有值得辨析与反思的问题。传统文化符号承载形式与意义双重属性,该片在形式层面,通过传统文化符号表现了角色造型的形式美感。但在意义层面,传统文化符号尚未满足剧情文本需求。即符号意义与故事内容、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应形成逻辑自洽的审美系统。
    9  城市老旧工业住宅街区的设计整改及艺术文创活化探索
    曾巧,曾玲
    2020, 2(4):51-5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9
    [摘要](180) [HTML](0) [PDF 13.66 M](1123)
    摘要:
    拟探索城市老旧工业住宅街区的现存整改模式中面临的被动的“拆”、消极的“弃”、乱象的“替”等需批评警示的设计困境及全新的艺术文创活化整改设计手段。通过重庆特殊钢铁集团住宅区石井坡街区的彩绘文创升级改造这一推动从环境到制度的更新复兴个案,说明自上而下的政府组织更新模式,可以活化街区更新因子,塑造老工业大住宅自身独特的时空环境特色。通过艺术文创活化改造,解决城市文化断层、街区品质低劣、居住环境保护主体观念缺失等问题,使特色景观街区具有全新的价值,能够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激发居民积极参与建设维护的文化价值。
    10  从实践到书写:当下中国设计批评的发展与可能
    徐恺
    2020, 2(4):59-6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10
    [摘要](727) [HTML](0) [PDF 6.54 M](2247)
    摘要:
    设计批评是设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设计实践为物质基础,运用设计史作为理论支撑,有着评价设计成果,指导设计实践的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当下中国设计批评的既有成果与现实问题,致力于中国设计批评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回顾设计批评的发展线索,强调了它与设计实践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当下设计现状,分析了设计批评书写的必要性,浅析了中国设计批评的进展,并着重思考、归纳了中国设计批评可能的书写方法。中国设计批评从实践中诞生,其研究与书写要结合国情与实际,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突出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要在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建构新的学术大厦。
    11  嘻哈文化语境下的潮牌设计审美探议
    刘朔
    2020, 2(4):65-7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11
    [摘要](365) [HTML](0) [PDF 10.80 M](1261)
    摘要:
    20世纪 70年代的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出现了一种街头文化属性的街区派对文化,这便是嘻哈(Hip-Hop)。狭义的嘻哈指代说唱风格( Rap)的音乐,广义的嘻哈泛指嘻哈文化,包括说唱、街舞以及涂鸦等元素,在 2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颇为盛行。在这股文化风潮的洗礼之下,涂鸦元素、暗黑风格、超大码等服饰特征逐渐凸显,欧美时尚界孕育出 Supreme(1994)、 Stussy(1980)等倡导街头文化的顶级流量潮牌。另一方面在亚洲的日本, MatermindJAPAN(1997)、 Roar(2001)、Roen等三大暗黑潮牌,以及 Neighborhood(1994)、 ABathingApe(1993)、 Evisu(1991)等备受追捧的街头潮牌应运而生,直接刺激了中国的时尚潮流以及服饰品牌。 2000年后,在日本潮牌的影响趋于式微之际,美国潮牌随着嘻哈文化在中国的势头渐长而卷土重来,另一方面,本土潮牌 Clot(2003)、HiPanda(2010)、NPC(2009)等的诞生,以及近几年间李宁等老牌服饰的成功转型,引领了中国时尚界的“国潮”风尚。这些设计不仅传达出嘻哈文化的精神,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理念。一直被国内时尚界所审视和边缘化的潮牌设计,开始重获新生。本文立足于设计审美与设计批评的客观视角,旨在探究嘻哈精神与流行文化在潮牌设计中的呈现,并力求揭示“国潮”设计的审美动向与时尚精神。
    12  乡村电商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及路径研究
    张增强,杨艳玲,冯国杰
    2020, 2(4):73-7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12
    [摘要](412) [HTML](0) [PDF 13.03 M](1091)
    摘要:
    通过高校设计教育专业输出课程,培养有技术、重内容、懂品牌、善营销的乡村电商人才。以抖音平台为例,通过检索
    13  “互联网 +”杨柳青年画的社会创新设计研究
    张旭,张杨梅
    2020, 2(4):80-85, 9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13
    [摘要](590) [HTML](0) [PDF 10.24 M](1126)
    摘要:
    结合“互联网 +”的社会创新手段,对天津民间美术类非遗杨柳青年画构建系统化保护与传承。将社会创新设计方法与社交网络媒介相结合,对杨柳青年画延展出来的社会创新设计进行研究。提出 CulturetoCitizen媒介平台,即通过“互联网 +”建立“文化”与“市民”沟通的信息平台,借助 SNS、O2O等多元化方式来构建杨柳青年画与市民之间的沟通平台,创造互联网时代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以社会创新设计的路径、案例分析、架构研究,探讨社会创新设计与非遗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方式方法。通过社会创新设计链接市民与非遗文化,实现非遗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播—教育—传承—启示”的过程。以杨柳青年画为研究样本,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1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品牌服务设计策略研究——以大名府香油制品为例
    赵芳华,张宇,张迎丽
    2020, 2(4):86-9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14
    [摘要](976) [HTML](0) [PDF 19.68 M](1103)
    摘要:
    通过服务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提升消费者购买体验,为农户增加销售量及收益,为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与实践提供设计探索。以香油制品为例,通过消费行为、市场分析等,确定利益相关者、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地图 J5、接触点分析,提出在乡村振兴社会背景下香油农产品用户体验地图、线上购物服务蓝图,构建农产品品牌服务设计策略。以服务设计思维方法,通过设计助力农民脱贫,提升乡村农产品竞争力,结合现有政策优势、技术手段、市场机会,提出农产品品牌服务设计策略。乡村农产品的天然、绿色、富有历史与情怀等优势与其质量标准缺乏、品牌意识弱、传播途径窄等劣势并存,通过设计注入品牌生命力,构建易于农户操作、投入成本低、具有较好用户体验的服务系统,是塑造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手段,培养农户服务思维、品牌思维,让农户创收增收,是实现设计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15  基于设计驱动型创新理论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策略
    魏广龙,陈雅南,史艳琨
    2020, 2(4):95-98, 10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15
    [摘要](442) [HTML](0) [PDF 6.04 M](974)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国内各地的乡村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通过研究设计驱动型创新理论,为目前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提供规划策略方法,给乡村的改革创新注入新的活力。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设计驱动型创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然后对目前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现状及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研。最后,基于设计驱动创新型理论,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策略方法展开讨论。通过设计驱动创新能给乡村振兴战略带来新发展,设计驱动型创新不仅能够通过文旅产品的设计开发来带动乡村经济的建设发展,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创新设计来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能够推动乡村文化的普及,为当地的村民及参观者带来文化的认同感。
    16  河北地区乡村新民居室内设计探析
    苏英亮,杨薇
    2020, 2(4):99-10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16
    [摘要](410) [HTML](0) [PDF 6.19 M](1146)
    摘要:
    随着乡村生活质量的提高,乡村居民对美的认识也越来越深,由于个体对美的认识存在差异性,为了满足河北地区乡村居民对住宅之美的新需求,探析河北地区乡村新民居室内设计。通过分析河北省的地域特征、人文特征、建筑特征,对比新旧民居空间布局,切实诠释新时代全面小康的河北地区乡村新民居形象。而后分别从空间布局、新材料与新科技、室内外环境契合度、人性化设计四个方面对河北地区乡村新民居室内设计提出改良方案。新民居室内设计不仅要切实合理地分析室内空间布局,合理地运用新材料与新科技,而且要努力提高室内外环境的契合度,从而实现符合地域文化特征、乡村居民生活习惯,以及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现代、智能的乡村新民居室内设计。
    17  传统造物美学思想的表达及其设计意义
    李明,李梅,梁列峰
    2020, 2(4):104-109, 12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17
    [摘要](551) [HTML](0) [PDF 7.38 M](1891)
    摘要:
    旨在考述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启迪创新思维,点燃设计激情,激活中国现代设计文化的内在意义。透过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与传统哲学、美学的深层联系,重新思辨中国传统造物美学的智慧,衔接传统与现代,简述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文化内涵,并着重分析它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意义,借此希望有助于拓展中国现代设计理念,创造生态设计共同体,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中国传统造物美学思想会不断丰富现代设计思想的内涵,并积极推动现代设计艺术与美学思想的建设和发展,传统造物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美学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设计、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理念极为相似,对于解决当下设计所存在且面临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8  论地铁站空间设计中的场所精神
    陈高明,刘茹
    2020, 2(4):110-11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18
    [摘要](449) [HTML](0) [PDF 8.51 M](1264)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地下交通。地铁站作为城市的公共交通枢纽,它既是一个交通空间,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对外窗口,在展示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城市地铁站空间设计的形态和内涵,引入场所精神的概念,通过对场所精神相关理论的探讨及国内地铁站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尝试探索场所精神与地铁站空间设计的关联,以便为国内的地铁站空间形态设计提供一种借鉴。
    19  基于设计工作营的跨学科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
    钟蕾,郭怡君
    2020, 2(4):115-12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19
    [摘要](489) [HTML](0) [PDF 7.42 M](1123)
    摘要:
    在现阶段设计学科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亟待多元化转变且与实践接轨的社会需求下,对设计学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教学实践的内容进行探索与讨论。通过分析设计工作营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指出其不同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过程与优势。以天津理工大学与中国台湾华梵大学、英国创意艺术大学的两种“设计工作营”主题的跨学科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为例,分别阐述教学安排、实践过程、教学成果与意义,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硕士研究生现阶段的跨学科交流与学习顺应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通过设计工作营跨学科教学实践,可实现“设计理论 +设计实践”的闭环人才培养。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