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3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对当代设计批评及设计教育的现状探讨及展望
    张夫也
    2021, 3(3):1-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01
    [摘要](204) [HTML](0) [PDF 2.07 M](818)
    摘要:
    对当代设计批评及设计教育的现状探讨及展望 张夫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J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6946(2021)03-0001-04 DOI: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01 [参考文献\&\&]
    2  何谓“新女性”?——从电影布景看20世纪30年代的设计文化与性别区隔
    汪燕翎,贾茹
    2021, 3(3):5-1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02
    [摘要](221) [HTML](0) [PDF 1.29 M](808)
    摘要:
    本文从《新女性》的电影布景切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社会空间,了解当时左翼思潮通过电影布景来对社会性别进行的区隔与塑造。在民族和经济的双重危机下,左翼电影对新女性的塑造和召唤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在电影中通过布景区隔出来的“新女性”是男性左翼知识分子的性别想象,但她们身上折射出的现代气质和革命气质却在国货运动中与民族国家的主体性相重叠,并化身为一种新的文化性别,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之路上扮演了行动者和建构者的角色。
    3  基于增材制造的陶瓷器型创新设计研究综述
    贾艳红
    2021, 3(3):13-1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03
    [摘要](375) [HTML](0) [PDF 13.39 M](1083)
    摘要:
    通过梳理陶瓷领域的增材制造技术,并结合传统陶瓷的工艺过程及特点,探索增材制造技术对陶瓷器型创新的推进作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基于陶瓷传统工艺过程,提炼传统器型的造型特点,就其存在的限制与问题进行分析;梳理目前陶瓷增材制造的技术发展脉络,探索不同增材制造技术的工艺特点及对陶瓷造型的影响,并结合陶瓷增材制造实例进行设计剖析,从创作方式和设计语言两方面阐述增材制造对于陶瓷器型的创新推进作用;最后对陶瓷增材制造技术进行未来展望。增材制造技术与陶瓷的结合,有力地推进了陶瓷器型的创新设计,使其突破了传统的设计限制,新的技术带来新的设计语言与创作形式,虽然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极具潜力。
    4  针对变老焦虑的柔性动态形变服装设计研究
    孙喆,王韫,张羽青,张凌奕
    2021, 3(3):20-26, 3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04
    [摘要](652) [HTML](0) [PDF 7.99 M](818)
    摘要:
    随着人的成长,衰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本文希望通过设计的手法,引导人们直视衰老,引起社会对于“变老焦虑”的思考。研究者以“变老焦虑”为主题,依据“美感体验”、“移情设计”、“启动效应”等心理学理论,开展了动态形变服装的设计实践。以记忆合金作为主要控制元件,通过控温电路控制不同区域的面料发生形变,从而达到以服装展示“衰老”的目的。服装、装置的设计方案以服装形态模拟人的不同年龄段,整体设计遵循平等的原则,模糊了社会地位、个人身份等差别。在整个设计实践过程中,尝试将服装设计与装置艺术相融合,最终提出了一种柔性的动态可形变面料、一套服装设计方案,及相应的艺术装置设计方案。
    5  社区营造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研究——以京西古村落为例
    郝卫国,谢明君,牛瑞甲
    2021, 3(3):27-3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05
    [摘要](226) [HTML](0) [PDF 18.43 M](726)
    摘要: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社区文化、参与主体、社区事件三个面向提出社区营造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古村落为例,从乡村社区文化的认知与挖掘、乡村社区营造的主体与构建、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改善与营造等方面提出京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抽象愿景与目标具体化的落地路径,旨在推动更多带有试验和示范性质的京西门头沟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项目的发展与实践。
    6  基于国潮设计的清代补子纹样创新设计
    杜鹤民,蒋俊杰
    2021, 3(3):35-4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06
    [摘要](285) [HTML](0) [PDF 17.87 M](728)
    摘要:
    以清代补子纹样为例为当下传统文化的创新寻找出路。近年来,在我国“文化自信”的号召下,国潮设计应运而生,活跃于文化消费市场。所谓“国潮”,即中国潮流,具体译为将中国元素融入当下的潮流中并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中国元素亦不是单一的,其复杂多样,杂糅成体,如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精神等。这也使国潮设计表现多样,层次丰富,底蕴深厚。同时国潮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喜好,甚至精神追求,不仅扩大了文化知名度,而且深受消费者青睐。通过对国潮设计的发展现状、艺术特点等展开论述,分析出宏观的设计流程,并以清代补子纹样为例进行国潮设计实践。国潮设计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是当下的一大趋势,能有效激发文化消费市场。
    7  江南传统园林意象在数字艺术装置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杨弃
    2021, 3(3):43-4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07
    [摘要](259) [HTML](0) [PDF 2.51 M](682)
    摘要:
    通过总结公共艺术装置数字化的拓展方式,将艺术装置的设计与江南传统园林意象相结合,以期为城市中艺术装置的展陈与应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以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作为设计背景,从空间构想、内容设计、多媒体设计三个角度入手,通过对“数字艺术装置”的设计应用,将传统文化、现代技术和艺术装置的创意结合,为拓展城市艺术装置的体验性提供更多技术路径。以江南传统园林意象作为设计符号的切入点,地域性的历史街区为背景,尝试探索一种新的理念和形式,用数字化的方式重新解构传统文化的符号表达,力求为历史旅游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地域传统文化输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8  类型学视角下的传统住区边界景观形态设计转向研究——以沈阳市丰乐小区为例
    杨小舟,孙莞
    2021, 3(3):50-56, 8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08
    [摘要](291) [HTML](0) [PDF 11.66 M](716)
    摘要:
    基于类型学视角对城市传统住区空间边界形态进行分析研究,从不同的景观维度总结边界形态具有多重的空间属性,从传统住区边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分析其复杂性和矛盾性对城市老旧住区空间品质和区域活力的影响。针对传统住区边界空间进行类型分析,通过边界空间功能、形态、要素尺度等层面剖析当前传统住区改造中存在肌理断裂、区域活力低迷和改造盲区等问题。以沈阳市丰乐小区为例,提出设计应在增加空间意向和体验深度的基础上,从边界结构和要素尺度上进行设计整合,形成多维度景观,调动边界活力,建立住区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动态联系,梳理城市更新过程中形成的消极空间,为当下对于住区边界封闭与开放的研究提供思路。
    9  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城市公共艺术的功能化设计研究
    周洪涛,高坦昊
    2021, 3(3):57-64, 8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09
    [摘要](218) [HTML](0) [PDF 28.29 M](685)
    摘要: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公共艺术出现多样化的发展,中国上海公共艺术在城市微更新的浪潮下出现了独特的范式,即在功能引导下进入城市的微观生活,从楼道到街道,从社区到园区,居民、政府和设计师开辟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公共艺术的植入策略。从城镇化建设进程与在地居民接受度层面分析了国外城市公共艺术偏重“艺术性”与国内城市微更新公共艺术偏重“功能性”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在城市微更新大背景下中国特色公共艺术的植入策略,即把握“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微妙平衡;发掘城市畸零地块的潜力;增进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运用短耗时且极易于理解的交互手段;与新兴技术和工艺相结合。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总结了城市公共艺术功能化设计给社会和居民带来的积极影响。
    10  基于VR技术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业态与人流动线应急分析
    刘云,郑重
    2021, 3(3):65-70, 8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10
    [摘要](224) [HTML](0) [PDF 10.80 M](834)
    摘要: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后,国际社会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宏观层面,还体现在具有公共安全意识和措施的微观层面。中国当代城市体系中,大规模的商业综合体作为人流密集的公共室内区域,占据着城市中心区。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商业综合体必须实现最快、最有效的防护功能。基于SEIR病理模型,获得不同时期的病毒传播性和感染率等方面的定量实验数据作为参考,本研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不同业态在虚拟体验空间中组成不同单元,以不同时段、不同业态作为不同目标点,对人流动线与人流密度的变化进行实验。同时,将虚拟现实中的数据可视化,进行仿真分析,依此提出空间设计防护的调整策略,探讨在中、高密度人群的公共商业空间中,降低突发事件影响的人流动线设计方法。
    11  基于中国首制邮轮室内设计的传统空间元素转化方法分析
    周瀚翔,崔笑声
    2021, 3(3):71-8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11
    [摘要](168) [HTML](0) [PDF 14.09 M](654)
    摘要:
    大型邮轮是我国一个新兴产业,对邮轮空间中的文化传承提出了时代需求,邮轮中传统空间元素的转化应用成为亟待解决的设计问题。在当前消费文化主导的社会背景下,体验经济受到追捧,传统基因必须与信息技术发展及新材料迭代相结合,空间状态与建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需要对传统空间元素逻辑重新进行编辑。本文在语言学、符号学的语境下,以“表征形式”、“文本结构”、“转化方法”3个层面为切入点;以文本句法逻辑研究传统空间元素的形式、结构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传统空间元素当代转化的可行思路,结合实际案例,总结邮轮内部空间中传统空间元素应用的具体方法。
    12  基于空间句法邮轮公共空间组构比较与评价
    李韵怡,陆邵明,张春雨,谭正,陶聪
    2021, 3(3):84-9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12
    [摘要](199) [HTML](0) [PDF 24.61 M](650)
    摘要:
    邮轮公共空间作为游客活动的主要场所,会直接影响游客整体的乘坐体验。如何将邮轮公共空间组构有效提升,满足游客的身心需求是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在研究思路上,本文将尝试探索一种针对内部公共空间的研究模式,通过借助空间句法软件,以嘉年华系列邮轮展望号(Carnival Vista)、威尼斯号(Costa Venezia)、首制船的中庭公共空间作为代表性邮轮的中庭空间进行比较分析。主要针对空间连接度与视域整合度,评价中庭空间组构中的特点及其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研究目的意在指导未来的邮轮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13  新时代中国动画艺术知识体系创新研究
    黄心渊,刘书亮
    2021, 3(3):96-10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13
    [摘要](588) [HTML](0) [PDF 800.19 K](690)
    摘要:
    中国动画学术研究的各个子领域不断涌现新的成果,但作为一个年轻的知识生产领域,其仍缺乏研究范式的突破,对动画艺术知识搭建系统性不足,且国外对中国动画研究的浅表化也带来了评判偏差和理论偏误。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动画艺术知识体系创新研究”将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纲,以历史传统为源,以时代精神为风向标,以新技术语境为延展,以人才培养为养料,通过五大子课题共同推进,并形成一套完整而创新的中国动画艺术知识体系。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学术质量评估服务项目启动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