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6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设计史视野中的中国园林绘画
    季峰
    2023, 6(6):1-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01
    [摘要](10) [HTML](0) [PDF 6.69 M](85)
    摘要:
    从设计史的视野来观察,中国园林绘画在中国园林的设计、建造、推广、恢复等过程中,是多种学科与园林艺术设计史相链接的必要桥梁。它不仅是一幅幅静态的图像,而且是蕴含丰富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的动态过程。通过对园林绘画的深入分析,能够考察到园林设计历史的演进、观念的革新及美学思想的变迁。中国园林绘画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它在记录设计发展的同时,也启发着当代的设计实践与理论创新。
    2  “新文创”的文化形态与中国形象的时代形塑
    成朝晖
    2023, 6(6):7-12, 8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02
    [摘要](4) [HTML](0) [PDF 15.41 M](82)
    摘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创造人类文明新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新文创”的文化形态是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的具体存在状态与方式。通过“新文创”的文化形态转向之文遗场景的数字活化再造、“新文创”的文化亦生活化之时移势易的中国特色文娱智造、“新文创”的多元文化形态之视觉传媒的无界协同等三部分阐述,论述了“新文创”的文化形态与中国形象的时代形塑。以“科技+文化+艺术+设计”的数字人文的内容生产和表现方式提升“新文创”的传承发展与跨界表达,以跨媒介、跨时空、跨文化的维度营造具备全球传播力的中国文化形象。
    3  设计人类学视域下传统文化IP的新文创转换问题
    何振纪
    2023, 6(6):13-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03
    [摘要](3) [HTML](0) [PDF 6.25 M](91)
    摘要:
    近年来,国内有关设计人类学的讨论和研究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趋势。与设计人类学相关的文章及书籍陆续推出,为设计学科的交叉跨界提供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养分。人类学作为社科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学并列的学科,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方法上既与社会学分享着共同的基础,又横跨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而具有深入的文化学研究色彩。对当前探讨“传统文化IP”与“新文创”的议题而言,“文”是连接与贯穿其中的关键。只有深入研究此“文”所涉及的“文化”含义,才能真正地发现当前“新文创”探索过程中许多处于“转换”阶段所遭遇到的问题,而设计人类学能够为剖析这些问题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4  数字时代下新文创的文化挖掘与重塑
    毕学锋,华焓亦,王舟薇
    2023, 6(6):19-2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04
    [摘要](3) [HTML](0) [PDF 6.96 M](79)
    摘要:
    在数字时代,智能科技对文化价值的内涵表达赋予了新的定义,它不仅改变了创作方式,还改变了文化保存、传播和互动方式,数字技术的崛起成为推动文化创作变革的关键。旨在深入研究数字智能时代下的“新文创”发展方向与路径,着重探讨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重塑,尤其突显了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新文创”理念。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等技术,正逐渐变成重要的文化表达工具。这些技术拓宽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将文化体验带到了全新的维度,使人们能够更深度地参与其中,提高文化自觉,实现更丰富的文化传达。无论是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还是从促进文化创作产生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数字时代下“新文创”的文化内涵挖掘与重塑都是一种更加开放与系统的发展思维。
    5  基于打破次元壁本质的物我结合沉浸体验研究
    黄秋儒,张赛童
    2023, 6(6):25-3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05
    [摘要](2) [HTML](0) [PDF 11.01 M](81)
    摘要:
    在物质能满足社会中人们生存需求的时代,精神需求有待滋养。在沉浸式设计急速发展为其他产业与业态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使技术更好地为人的积极心理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审美感受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今沉浸式体验在诸多领域都被作为热点讨论,人们的沉浸体验感却总受到众多因素阻隔。次元壁的概念源于ACGN小众爱好圈层指一种距离与边界。通过讨论破除次元壁的本质,参考小众文化cosplay所参与的相关领域的生态,分析现代数字技术与人身体结合的理念与方式,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接,达到身心统一的优质沉浸体验感受。利用当代数字技术制造一个有恰当语境沉浸氛围的环境,身体媒介主动地介入、调动多重感官,以相似却更加真实的感官比例进一步打破心理沉浸体验边界,届时可达到身心统一的沉浸体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受众可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其内征于表最终获得身心健康的结果。
    6  浅析画面语言在《深海》中的运用
    刘庆立,许凯乐
    2023, 6(6):34-3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06
    [摘要](6) [HTML](0) [PDF 6.91 M](78)
    摘要: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画面语言在《深海》中的运用。以动画电影《深海》为例,从构图,光影,色彩三个层面进行赏析,结合电影中具体画面,探索画面背后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电影内核,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画面语言在电影制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整部电影来说,画面就如同运转机器里的精微零件,有着很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制作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画面呈现与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模式使动画电影的制作更加科学更加精妙。此外,在中国动画电影不断崛起的时代,如何在一众国外电影中杀出重围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加持,更要保留自身民族化特色,做好属于中国特色文化的动画电影。
    7  浅析动画电影《深海》中角色形象塑造
    费汐彦,刘庆立
    2023, 6(6):40-4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07
    [摘要](4) [HTML](0) [PDF 6.98 M](89)
    摘要:
    通过对动画影片《深海》中角色形象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动画影片中角色塑造的重要性。以动画电影《深海》为例,从主角和配角的角色形象入手,结合电影剧情,分析和探讨电影中角色形象的设计和作用。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动画电影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动画电影行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动画佳作,动画电影的内容和题材也变得更加丰富,主题思想也变得各不相同。与题材、主题、故事等内容要素一样,角色也是动画作品中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其中,主角是电影的招牌,其优秀的形象可以深入人心,配角在电影中虽然不如主角出彩,但是它在影片的创作中也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角色的塑造是动画电影制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是故事的核心,也是观众与电影之间的桥梁。因此,以动画电影《深海》为例,对电影中的角色塑造进行浅析,希望能为动画电影创作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帮助他们创作出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角色形象。
    8  还原和参与并存:中国历史文化数字艺术展的创新与设计研究
    祁尧
    2023, 6(6):46-5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08
    [摘要](23) [HTML](0) [PDF 14.63 M](92)
    摘要:
    从还原和参与的视角,对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创作蓝本的数字艺术展进行综述。在系统性梳理中国历史文化数字艺术展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数字技术对历史文化还原的呈现特征和结构;其次剖析了数字化营造过程中参与式设计方式和应用;最后结合数字还原、沉浸参与、媒介延伸等三个鲜明特点,探索数字艺术优势对转译中国历史文化的方向所在。基于数物共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修复、人-机共同创作这四类还原方式和建立全境交互、个性化定制两个参与途径建构模型,并归纳其蕴含的设计思路和技术策略。通过对各类历史文化数字艺术展的多维度分析,展望“人-物-数据”之间未来的多元发展和跨界方向,开拓数字技术与历史文化艺术融合的发展空间。
    9  基于样本分析的黔东南苗族帛锦绣与汉族铺绒绣比较研究
    吴圆,梁燕,李安娜
    2023, 6(6):55-6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09
    [摘要](2) [HTML](0) [PDF 71.62 M](67)
    摘要:
    基于现存刺绣样本,探究帛锦绣与铺绒绣这类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刺绣技艺之间的关联性及差异。通过文献分析、样本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帛锦绣与铺绒绣的针法工艺、组合技法、应用载体、纹样题材与绣面风格、色彩搭配五个方面展开分析。总结了黔东南苗族帛锦绣与汉族铺绒绣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具体为,二者在针法技艺方面完全相同,形成的绣面几何图形大同小异;组合技法、应用载体、纹样造型和绣面风格、色彩搭配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别化。通过两种刺绣技艺比较,论证了民间刺绣技艺之间的跨文化互动性,在不同的地域环境、民俗生活等因素影响下,各技艺间产生了交流、融合、文化异化,从而形成本土典型的符号特征,最终与“被借鉴者”产生差异。
    10  平遥推光漆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吴婕
    2023, 6(6):69-7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10
    [摘要](7) [HTML](0) [PDF 14.86 M](90)
    摘要:
    为了提升推光漆产品设计研发质量,丰富推光漆产品种类,拓宽推光漆产品市场,分析基于平遥推光漆艺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为平遥推光漆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平遥推光漆艺创新发展为研究目标,以文化创意产品为研究载体,以平遥古城旅游文化资源为创意来源,逐层分析推光漆艺产品潜在的功能、造型及文化内涵形式,其中造型又划分为形态、材质、图案三个层次;将传统推光漆艺与现代材质工艺相结合,将古城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方法相融合。平遥推光漆艺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需要有新的表达与传承方式。通过系统科学的产品设计流程与方法,可以使推光漆艺文化创意产品兼具文化性、创新性、实用性、市场性,彰显平遥地区旅游文化特色,同时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更贴近当下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11  文化资本视域下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潘星辰,朱子兴,石砚朴
    2023, 6(6):76-8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11
    [摘要](5) [HTML](0) [PDF 8.61 M](80)
    摘要:
    为了解决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停滞的问题,探究符合我国国情的非遗文化产业资本运作发展路径。通过将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本,为非遗文化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文化资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文化资本理论与非遗文化产业的关系,探究文化资本视域下非遗文化资本构成,探讨市场经济下非遗文化产业的资本运营及面临的挑战,并构建非遗文化产业的质量评价体系,并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对文化资本视域下非遗文化产业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了围绕文创设计、数字技术、服务设计三个维度展开的多通道发展路径,为后续非遗文化提供了新的活力。
    12  系统阐释妈祖塑像与图像艺术,实证构建妈祖神像艺术体系——《民间信俗下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研究》评述
    常卓
    2023, 6(6):83-8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12
    [摘要](4) [HTML](0) [PDF 4.29 M](87)
    摘要:
    张蓓蓓教授所著的《民间信俗下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研究》,将古代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置于不同民间信仰圈和信俗活动内做一个全面的关照与研究,通过20余万字的详尽篇幅构建起妈祖塑像和图像艺术的研究体系,在资料运用、理论、方法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该论著视角鲜明、架构新颖、样本详实、主题聚焦,对于传承弘扬妈祖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学术质量评估服务项目启动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