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理论(2020年8月 第2卷 第4期)
  • 分享:
  • 0

张犇,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原理、民族造物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访问学者。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第五期“333 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设计分卷设计史论分支编写组成员,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华文化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调研组”委员。

已发表论文80 余篇,其中CSSCI索引20 篇,出版专著3部,合著1部,主编教材1部,合编教材1部,曾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届第八届学术大会艺术与文化学专场二等奖;第十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二等奖,中国民协两大工程先进工作者,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厅级、校级奖项多次。

目前主持2020 年度中国美术家协会选派中青年美术家赴海外公费研修项目、2019 年度文化与旅游部艺术基金项目、2019 年度江苏省第五期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资助项目、2017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主持并完成2013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013 年度江苏省教育厅与科技厅项目、2008 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2008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校级项目多项。曾多次在美国、土耳其、中国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学习。

 

论民族造物艺术研究范式的构建

张犇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210046

摘要:在当下的设计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关于民族造物艺术的研究已渐成显学,不过在具体研究中,还存在只关注表象,内涵性发掘不足的缺陷,历史主义研究范式和解释学研究范式与民族造物艺术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性特征,具备借鉴和引入的可行性。在具体研究中,有必要加大对于“时空”、“变迁”和“作者”、“读者”几大要素的关注,进而在设计学视野之下,形成更加合理的民族造物艺术研究范式。

关键词:民族;造物艺术;研究;范式

全文链接: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张犇. 论民族造物艺术研究范式的构建[J].工业工程设计,2020,24):18.

发布日期:2020-08-13浏览次数: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9月22日-24日·重庆·2023全国工业设计大会如约而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