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6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社会科幻中的叙事思维与虚构物
    张雨蕾,芦影
    2024, 6(5):1-1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5.001
    [摘要](1) [HTML](0) [PDF 2.61 M](0)
    摘要:
    围绕社会科幻的叙事思维和虚构物展开研究,试图追寻科幻作品的灵韵,探求其在审美性和娱乐性之外的意义。研究充实和完善了社会科幻这一既有的科幻子类型的定义,并且归纳出其内部的共性特征、划分出四种不同类型。社会科幻的叙事通过未来想象与思维实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借由“创世之举”和“蝴蝶效应”两种叙事模式,现实的人文社会议题被转化为科幻叙事。虚构的设计物将未来想象具象化,完善了科幻叙事所建构世界的细节。为了厘清社会科幻的价值观体系及其对现实的意义,追溯了社会科幻中两种叙事取向的历史渊源,以乌托邦到反乌托邦的当代视野来统摄社会科幻及其下的诸多附属概念,明确了社会科幻整体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其不同类型的建构性价值、批判性价值和思辨性价值。
    2  声音,作为设计叙事的维度
    徐秋石
    2024, 6(5):12-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5.002
    [摘要](0) [HTML](0) [PDF 1.35 M](0)
    摘要:
    声音设计是设计的边缘领域。声音设计兴起和发展的过程首先被介绍,并论述声音技术是声音设计能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引入了STS(科学技术元勘)和声音研究这两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在新的研究范式下,声音和声音设计的概念被拓展;在此提出,声音设计的对象不仅是多媒体影像,还可以是实体;最后新范式下的声音设计叙事,突破了传统的对白叙事,使用多声音元素进行叙事,并且,声音叙事不仅是时间性的,还可以是空间性的。因此,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并融入设计教学的具体实践进行讨论,提出声音及多感官叙事可作为对设计元叙事的突破和补充,为多维度叙事提供不同的设计策略。
    3  AIGC技术驱动下苏作玉雕向现代设计交融的创新路径研究
    何潇鸥,赵智峰
    2024, 6(5):19-27.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5.003
    [摘要](0) [HTML](0) [PDF 5.28 M](0)
    摘要:
    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在苏作玉雕向现代设计交融过程中的基础及其影响,通过分析AIGC技术如何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为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实践建议。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现有苏作玉雕作品与AIGC技术在玉雕艺术中的应用实例,深入剖析其在题材内容、技法理念、形式语言和文化记忆四个方面的具体现状与影响。同时考察AIGC技术在促进传统玉雕艺术与现代设计元素结合中的可能性与潜在问题。AIGC技术为苏作玉雕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以运用T2I扩散模型与大语言模型等AI技术为驱动核心,得出传统玉雕艺术向现代设计交融的创新路径和AIGC技术辅助玉雕艺术创作整体流程,并对其带来的影响进行批判性分析。应重视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的同时,警惕技术滥用风险。AIGC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创作驱动工具和文化艺术融合的催化剂,为传统工艺在智能时代的当代化进程中提供新出路。
    4  转译与重构——生成对抗网络在传统剪纸中的创新路径
    周沛雯,许大海
    2024, 6(5):28-3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5.004
    [摘要](0) [HTML](0) [PDF 10.96 M](0)
    摘要:
    生成对抗网络(GANs)作为一种深度学习领域的突破性技术,通过生成器与判别器的对抗性训练机制,实现了对数据集分布的精确模拟和高质量样本的生成。聚焦于GANs在传统剪纸艺术中的创新应用,揭示了在提升创作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实现个性化定制方面的巨大潜力。传统剪纸艺术面临机械化生产和文化认同感削弱的挑战时,GANs技术的应用不仅拓宽了传统艺术表现的多样性,还增强了视觉吸引力和用户体验,为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深度学习剪纸艺术特征,GANs技术能够精准模拟并创新设计传统图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数据集构建、模型训练、结果评估、文化适应性及二次创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探讨其模型在剪纸艺术生成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和真实性等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GANs技术有望在设计更广泛的领域内发挥其创新潜力。
    5  传统纹样在服饰设计中的数字化创新应用研究——以宋锦天华锦纹样为例
    扈冰玉,束霞平
    2024, 6(5):37-4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5.005
    [摘要](0) [HTML](0) [PDF 10.60 M](0)
    摘要:
    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国潮风”兴起,传统纹样的创新应用成为时下热点。以宋锦天华锦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和专家访谈等方式,从图像学和类型学角度对天华锦纹样的构成元素、骨架结构、色彩搭配等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后运用数字化技术和软件将纹样矢量化,并建立纹样数据库,实现其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期助力传统天华锦纹样在新时代的推广,也为“国潮”服装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6  元代凌氏男装服饰形象整体设计研究——《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前世传奇》
    吴霜,宋敏
    2024, 6(5):49-57.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5.006
    [摘要](0) [HTML](0) [PDF 2.79 M](0)
    摘要:
    《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前世传奇》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三期走进江西博物馆模块中根据国宝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人物谷仓上所载墓志铭设计的墓主人凌氏男扮女装就读于长芗书院下山时途遇逃荒至江西的难民,决定回到凌家开仓赈灾,最终刘炳文终成眷属共同救助灾民的故事。由于凌氏生平除家世、婚、丧以外再无记载,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凌氏家族谱系、生活地区、时代背景补充了凌氏生平相关资料。参照元代舆服制度和文献资料,对应墓葬壁画、寺庙壁画、人物卷轴画等图像遗存,结合服装实物,对凌氏女扮男装时的服饰形制、面料、色彩、纹样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考据,勾勒还原元代汉族男子服饰的特点和风貌。
    7  清末邓族郑夫人服饰形象设计研究——《屏山邓族祝寿贺幛·前世传奇》
    闵飞燕,张晨暄
    2024, 6(5):58-6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5.007
    [摘要](0) [HTML](0) [PDF 3.76 M](0)
    摘要:
    《国家宝藏》第四季第二期是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属的专场,呈现的第一件国宝文物为《屏山邓族祝寿贺幛》,寿幛的主人是邓族郑氏。《屏山邓族祝寿贺幛·前世传奇》第一场剧情设定为1872年,郑夫人时年71岁,身处清末同治年间的香港,此时晚清服饰尚留余韵,加之宗教信仰、时事政治、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种种时代浪潮碰撞交流、杂糅相容,服饰呈丰富多彩之貌。借助传世实物、清末旧照和绘画作品进行综合论证,旨在建立对清末香港地区妇女服饰形象的宏观把握,厘清郑夫人服饰形制特征,探索晚清香港女性服饰风尚。
    8  基于文化在地性传承的地域民居设计风格研究
    钟正男,豆彬心
    2024, 6(5):66-7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5.008
    [摘要](0) [HTML](0) [PDF 5.32 M](0)
    摘要:
    民居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风格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地域民居在不同时期的表征变化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用“Vosviewer”对“民居”主题类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数据比对得出传统民居的重要性和海南民居研究的相对薄弱程度。由此展开具体分析,以海南为例,对其传统民居的风格进行形式、结构、材料、分区等方面的梳理;以时间线为顺序,总结从宋代到清代海南黎民、疍民、汉民不同民居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结合当前背景为海南地域民居的保护提供建议,为海南地域民居的传承提供思路。明确民居的风格不是某种固定的式样,而是不断变化的持续性进程。
    9  基于感质理论的沂蒙红色文创设计研究
    陈鹤元,刘成云,李淑江,张椿雨
    2024, 6(5):76-8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5.009
    [摘要](0) [HTML](0) [PDF 8.45 M](0)
    摘要:
    沂蒙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与沂蒙历史、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创设计是新时代传承和发扬沂蒙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为了引起消费者对沂蒙红色文化的深切理解与共鸣,围绕沂蒙精神内涵,将感质理论引入沂蒙红色文创设计,探讨感质产品设计方法。通过挖掘沂蒙红色文化形成的地理、人文和历史原因,总结沂蒙精神的发展阶段与精神内涵。运用感质理论,从感质意象的获取、感质场域的搭建以及让用户得到感质体验的共鸣三个层次开展沂蒙红色文化的感质设计研究。构建沂蒙精神的文化因子与感质五要素的映射关系,指导设计实践与评价。将感质理论运用于沂蒙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中,设计出沂蒙红嫂和解放军IP形象,并从物境、情境、意境层面入手,分别设计了日用产品、奖杯以及香插。感质理论应用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有助于深化主题,触发用户的注意力认知机制,实现用户与产品双向互动,提升产品差异化的感质体验,并对用户起到价值导向以及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
    10  界面交互中反馈信息对用户感知等待时间影响的系统评价
    汪颖,李月笙
    2024, 6(5):87-9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5.010
    [摘要](0) [HTML](0) [PDF 2.83 M](0)
    摘要:
    在等待界面的交互中增加反馈信息,会对参与者感知到的等待时间产生影响。目前界面反馈信息类型较多,信息的内容和展示形式不一致,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搜集与系统评价,比较界面交互中不同反馈信息对感知等待时间的影响。检索界面交互中反馈信息对感知等待时间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最终纳入22篇文献,通过视觉反馈、听觉反馈和等待时长不同纬度对研究内容进行综合梳理和再分析,探索界面反馈信息对等待时间感知影响研究的进展。视觉反馈信息和听觉反馈信息的进程、交互性、信息量等均对用户等待情境下的感知等待时间有所影响,并且受到等待时长的调节作用。未来应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并深入考察具体交互等待情境及用户差异,为设计提供更具体全面的指导。
    11  江南水乡木渎古镇聚落景观的空间叙事体系研究
    郭梦婷,谢加封
    2024, 6(5):95-10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5.011
    [摘要](1) [HTML](0) [PDF 2.27 M](0)
    摘要:
    江南水乡木渎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在深入探索木渎古镇聚落景观的空间叙事体系,揭示其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故事,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基于对木渎古镇的历史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空间分析,从叙事线索、叙事结构和情感叙事三个层面构建了一个具有独特叙事性的环境,从宏观角度深入挖掘其聚落景观形成演变的深层原因。木渎古镇的聚落景观通过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景观元素的组织,可以从叙事主题营造、叙事情节编排,叙事情感体验等方面提供一系列叙事策略。这一体系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更为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2  基于QFD和SEM的老年人慕课交互设计研究
    万雪君,李永锋
    2024, 6(5):102-11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5.012
    [摘要](1) [HTML](0) [PDF 11.27 M](0)
    摘要:
    提升老年人使用慕课的交互体验。提出基于质量功能展开和结构方程模型的老年人慕课交互设计研究方法。首先是用户需求分析,获取用户需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得到每项用户需求权重;其次是质量功能展开分析,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要求,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获取用户需求与设计要求的关系分数,构建“用户需求—设计要求”质量屋;最后,确定设计要求的优先级,根据设计要求的优先级制定设计策略,并对结果进行验证。以“中医养生知识”慕课的交互设计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对用户需求和设计要求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实用性。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