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6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生命的遮蔽与再发现——新物质主义视域下的真菌生物设计
    施晗薇
    2024, 6(6):1-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01
    [摘要](2) [HTML](0) [PDF 5.78 M](10)
    摘要:
    在新物质主义的理论背景下,讨论真菌生物设计在近年的设计实践和设计研究中所呈现出的知识型革新趋势,通过分析这种趋势的出现原因与表现形式,为跨学科合作如何进行,以及应对人类世影响下生态问题作为全球性复杂问题提供启示。以文献收集梳理了真菌生物设计的历史,通过对比现代科学对真菌的发现和运用如何遮蔽了真菌的生命活力,以及新物质主义理论背景下对真菌生命活力的重新发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局限,通过个案分析及引入罗安清在其真菌研究中提出的“集合体”与“交染”概念,总结了作为受真菌启发的新的知识型特征。真菌生物设计的贡献不仅在于作为新型材料,也在于真菌独特的生存方式启发了新的知识型,在本体论、认知论以及方法论层面对设计产生影响。
    2  中国近代漫画本体理论构建刍议——以丰子恺漫画为例
    张景,梅倩
    2024, 6(6):10-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02
    [摘要](1) [HTML](0) [PDF 10.90 M](2)
    摘要:
    探讨中国近代漫画本体理论构建,特别是以丰子恺漫画为例,挖掘其艺术属性,尝试归纳廓清近代中国漫画的本体理论的部分特征,为当代中国漫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回顾中国近代漫画发展历程,梳理漫画理论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的短板。以丰子恺漫画为具体案例,从图文关系及画框符号两方面展开讨论,分析丰子恺漫画中的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以及画框的符号指涉。同时,对比中西漫画的差异,探讨中国近代漫画的独特艺术属性。中国近代漫画具有泛指性、社会功能多样、注重图文互文等艺术属性,与西方漫画存在明显差异。文字是中国近代漫画中独特的重要元素,文人画属性是近代中国漫画的重要艺术特征。随着科技推进,漫画形式外延扩展,但其本质内涵仍需保持。当代中国漫画应基于清晰自我认知,传承与赓续,以稳步向未来迈进。
    3  国家形象的身份认同建构与亚运美学的设计语境锚定
    成朝晖
    2024, 6(6):19-25, 4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03
    [摘要](2) [HTML](0) [PDF 5.78 M](1)
    摘要:
    国家形象的身份认同建构与亚运美学的设计语境锚定之间的互为逻辑,成为国家形象的亚运美学建构的理论基础,其中,文化叙事与亚运美学是一种逻辑链接。通过剖析全球视野的中国文化叙事,阐释作为国家形象的文化表征与价值解读,表达了文化叙事助力塑造国家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塑造、文化传播与沟通交流的因果关系与有效路径;通过亚运美学的身份认同建构与设计语境锚定的关系,阐述了“原型”唤醒的亚运美学设计价值的表达;通过亚运美学与设计理念融合的核心图形的视觉语境、多元形象的多维协同构建东方诗意的形象景观系统、开创新局的智能科技运用,展开杭州亚运美学形象的自塑分析,以期为未来国家重大赛事的整合设计与系统传播提供些许思路和方向。
    4  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与城市文化形塑——以亚运会二级标志为例
    王弋
    2024, 6(6):26-3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04
    [摘要](1) [HTML](0) [PDF 5.54 M](1)
    摘要:
    综观以往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视觉形象设计,赛事文化与举办城市的历史传承、自然生态、人文风貌等在地文化元素始终紧密交织,共同塑造赛事形象独特的内涵。在赛事过程中,举办城市的文化个性、时代精神和创新力量得到了充分彰显。第19届杭州亚运会在中华文化自信与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成功举办,其视觉形象设计充分展示了杭州城市文化的特质。作为亚运会视觉形象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的二级标志,不仅体现了杭州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也同时生动地表达了中国国家形象,展现了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文化自信与文化魅力。
    5  从文化本源到现代设计——杭州亚运会视觉体系建构
    毕学锋,严怡畅
    2024, 6(6):32-3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05
    [摘要](1) [HTML](0) [PDF 12.73 M](1)
    摘要:
    文化作为民族历史、智慧与精神价值的承载,为现代设计注入了理解世界、表达自我和塑造未来的精神内核,杭州亚运会通过视觉体系的设计与建构重新链接了文化与人、城市、自然的关系,为体育精神的弘扬、城市美学的营造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格物致知的中国智慧。它架起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之间的沟通桥梁,推动了中国文化精神在世界维度的深层互动与传播。
    6  多媒共融 全域定位——第19届亚运会美学形象的全媒体策略
    翟振辉
    2024, 6(6):40-4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06
    [摘要](1) [HTML](0) [PDF 11.08 M](3)
    摘要:
    “亚运美学”概念的构建和提出,即为用“美”的世界性语言讲好故事,探索文化表达范式的过程。从传播学角度,探讨了第19届亚运会美学形象的全媒体策略,聚焦功能、受众、审美的信息发布策略,全域化发布赛事信息,多角度呈现体育赛事之美;运用优化媒体呈现、组织事件公关、深化空间营造等形象传播策略,全媒体传播视觉形象和办赛理念,精细描摹亚运文化之美;通过符号化表达、多主体共创、品牌化传播和跨时空传承等文化传承策略,让亚运美学联结记忆和认同,彰显持久的人文魅力。
    7  国家形象的第19届亚运会主题口号视觉文化转译
    毕绿
    2024, 6(6):47-5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07
    [摘要](0) [HTML](0) [PDF 8.29 M](2)
    摘要:
    国际性体育赛事中的国家形象以视觉形态跨语言文本转译,将近年来频繁承接的国际性体育赛事中的国家形象与体育精神把握为有效的文化价值输出。围绕主题口号显著的激励与动员的传播特性,运用文化转译跨越不同文化主体的能动性,比较分析近年来国际性体育赛事的主题口号视觉设计,进行国家形象的主题口号在文化层“意”“形”“用”的视觉设计在表现内涵、视觉创新、媒介应用的三个方面文化转译的方法建构。通过主题口号文化转译的实践重新考量国际性体育赛事交流中的国家形象,再次定义国际性赛事主题口号的视觉设计在不同文化聚集时的转译与传达,以期对我国国际性体育赛事中的国家形象文化传播方法提供参考借鉴。
    8  数字媒体语境下文化创意设计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理路研究
    杨昊
    2024, 6(6):53-61, 10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08
    [摘要](0) [HTML](0) [PDF 4.89 M](4)
    摘要:
    探究在数字媒体语境下,文化创意设计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理路,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中国文化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明确文化创意设计的基本内涵,分析其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赋能、智能图景、文化传播等方面,并从文化认同、内容创新、文化自信等角度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文化创意设计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实践理路:一方面,应通过创意思维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和重塑,运用数字媒体进行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和引导;另一方面,应注重融合现代设计理念、注入中华文化精神、传播中华文化符号,以实现文化认同;再次,挖掘中华传统设计造物中的文化基因、打造文创产品、促进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最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品牌IP、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彰显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推动文化创新转型,以塑造中国故事的时代图景。
    9  筑梦丝路——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大唐不夜城空间再造机制探析
    陈奕州,任云英
    2024, 6(6):62-6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09
    [摘要](0) [HTML](0) [PDF 4.83 M](1)
    摘要:
    大唐不夜城,作为以重要丝路文化遗产大雁塔为核心建立起的现代化综合性街区,其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还是遗产活化利用角度来说,都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本文运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对大唐不夜城街区中规划、功能、建筑、声光以及新兴技术等各类要素的空间再生产进行分析,揭示其所呈现的生活、感知、想象不同层次的体验空间,以及由此而营造出的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体验。通过对大唐不夜城生产空间的研究,剖析出大唐不夜城通过客观空间的构想、实践、表征这一构建过程实现了对大唐不夜城中主观体验空间的再生产,进而提升了人们对大唐不夜城的文化认同感。这一空间建构与再生产的逻辑,也为其他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10  唐妞驾到:博物馆动漫IP数字赋能丝路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米高峰,李真鸽
    2024, 6(6):69-75, 11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10
    [摘要](0) [HTML](0) [PDF 16.69 M](1)
    摘要: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与西安桥合动漫共同开发的动漫IP“唐妞”为例,剖析数字媒体语境下博物馆孵化动漫IP、推动文化传播的策略。运用交叉研究、实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动漫IP“唐妞”从诞生到“出圈”轨迹,探究其在文旅融合时代的产业化路径。动漫IP“唐妞”,以其成功的实践为博物馆活化馆藏资源、赋能丝路文创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博物馆动漫IP的开发,应把握馆藏文物的文脉价值,以内容创作构筑角色内涵、以多元载体丰富内容表达、以动态运营增进交流互动、以联名衍生拓展传播范围。
    11  事理学视角下土家织锦虚拟仿真活化设计研究
    周娉,陈云霞
    2024, 6(6):76-83, 9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11
    [摘要](0) [HTML](0) [PDF 9.19 M](2)
    摘要:
    如何增强当下互联网时代土家织锦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以此探究土家织锦数字化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事物结构”。以设计事理学为指导,在“实事”阶段,将外部因素“事”从不同层次分析:从微观事系统出发分析消费情况,以及从宏观事系统出发探索产业情况;用事理学解构目标系统,从内部因素分析土家织锦数字化设计的影响因素,归纳土家织锦活化传承与虚拟仿真平台的设计需求。在“求是”阶段,按模型组织内部因素,包括对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进行分析等,设计搭建土家织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并回到“事”中验证,得出该平台中“行为”的互动与再生和虚拟与现实互动的关系。事理学视角下的非遗数字化虚拟仿真活态展示,有加强传播并推动新业态结合的优势,有助于推动土家织锦数字化的活化传承达到合理且有效的结果。
    12  期待视野下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IP形象设计探究
    淳于卜丹,宋晓利
    2024, 6(6):84-9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12
    [摘要](0) [HTML](0) [PDF 6.54 M](1)
    摘要:
    研究期待视野理论下的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IP形象设计,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推广和应用方式,挖掘惠山泥人的时代价值,对实现惠山泥人文化振兴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探究“期待视野”下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IP形象设计的实践路径,研究总结惠山泥人题材表现、造型特征、色彩表现的艺术特点,基于期待视野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分析年轻接受群体的“期待视野”,审视艺术作品的创作思路,总结和筛选出符合受众对文化IP形象的情感需求和审美喜好,研究构建“期待视野”在惠山泥人IP形象设计中的融合路径。基于期待视野理论进行惠山泥人IP形象设计具有可行性,这主要要求形象设计符合接受群体的审美需求且不失惠山泥人文化特色,弘扬地域文化特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发展。
    13  功能游戏在高校宣传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李然,赵腾
    2024, 6(6):93-10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13
    [摘要](0) [HTML](0) [PDF 8.92 M](0)
    摘要:
    探讨数字时代下,高校利用更具数字化特征的功能游戏方式作为对外宣传的可行性与具体方法。结合高校招生宣传现状,借助实际案例逐步阐述了游戏所具备的教育价值,并进一步着重分析了功能游戏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能够发挥在高校宣传中的优势。为丰富西南交通大学对外宣传内容与形式,提升学校优质生源竞争力,学生团队基于SGDA框架,设计了一款名为《寻找茅以升》的功能游戏。游戏以回忆与纪念茅以升先生为主题,通过校内探索方式,巧妙实现了对学校、学科、专业实力与特色的对外宣传。功能游戏在高校招生宣传中属于一种新兴载体,具有传播效率高、范围广,内容灵活、具备交互性等优势,配合其他传统招生宣传渠道,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好的宣传效果。
    14  界面隐喻特征影响用户理解指标的系统综述
    李娜,韩海燕,韩晓宇,张婧文,齐悦廷
    2024, 6(6):103-11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6.014
    [摘要](0) [HTML](0) [PDF 8.87 M](0)
    摘要:
    通过分析国内外隐喻理解的相关文献,探讨界面隐喻特征对用户理解界面的影响因素。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隐喻理解的相关概念、分类特征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总结,得到关于界面隐喻理解的理论知识结构;其次,对国内外近30年隐喻理解的文献进行梳理,得到相关学科的应用分类;最后,通过分析法从受试者选择、研究目的、隐喻类型、测量方法、研究结果5个方面对1 187条文献进行分析,以此提取界面隐喻加工的影响因素。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交互界面设计呈现出直觉化、情感化的发展趋势,隐喻设计被证明有利于提供用户理解和反馈。通过梳理相关理论知识结构,旨在为界面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以更好地顺应界面设计的发展需求。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