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百姓日用即道”对明清手工业及现代设计之影响探微
    李翔宇,李轶南
    2023, 5(2):1-7.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2.001
    [摘要](495) [HTML](0) [PDF 2.01 M](824)
    摘要:
    通过分析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深层含义及延伸发展,总结其对明清手工业及现代中国设计之影响,探究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两面性,找寻其当代价值与归宿。结合明清文人著述与手工业成果,探析彼时设计思想的创新性与观察造物更新的前瞻性。从造物文化积累的角度反思“百姓日用”的保守性特质,运用当下富有代表性设计案例分析“良知天性”的当代价值归属。“百姓日用”曾一度促使明末造物工艺的空前繁荣,但其思想内在的保守性因应了故步自封的传统造物与管理模式,致使中国早期工业化停滞不前。其深层次的理念“良知天性”对当代设计找寻造物与生活的融合、机械与手艺的共生具有启发意义。
    江南常熟花边雕绣手工艺的百年历史与变迁
    赵澄,李轶南,陆皓东
    2022, 4(3):10-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3.002
    [摘要](794) [HTML](0) [PDF 11.23 M](790)
    摘要:
    常熟花边又称常熟雕绣,是独具特色的地方工艺美术品,也是我国著名的出口手工艺品,2007年常熟花边雕绣技艺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熟花边在传统江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的抽纱工艺,形成了清新淡雅的雕绣艺术风格。它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初创期、成熟期、繁荣期、衰退期,20世纪70—80年代是常熟花边的辉煌时期,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传统手工艺受到极大影响,常熟花边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日渐衰落。依据翔实史料文献,通过实地田野调查法,运用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叙述常熟花边雕绣手工艺发展的历史渊源,剖析其百年盛衰的历史成因,阐释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它所承载的多元文化特征。常熟花边源于西方传教士在江南的宗教传播,上海徐家汇圣母院女工工场是江南花边手工艺的摇篮,也是中国女性职业教育的启蒙地。随着社会经济价值规律的变化,传统手工艺必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思考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如何挖掘常熟花边产品在当代的多元价值,使现代化的花边工艺带给大众全新的审美体验与经济价值,实现社会转型下当代工艺美术品的创新与转化。
    探究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民国字体设计艺术的“旧”与“新”
    刘亚芳,李轶南
    2020, 2(1):83-9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1.016
    [摘要](1368) [HTML](0) [PDF 11.95 M](2914)
    摘要:
    研究民国字体设计中传统之与西方之的融合,是的基础,是的突破,为民国时“旧”“新”“旧”“新”“新”“旧”两者融会贯通,期字体设计营造了多元化的氛围,并且为当下的字体设计提供了艺术借鉴价值。运用案例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通过分析民国字体设计的时代文化背景,例举民国字体设计的风格种类,阐释民国时期对待古今中外的态度对当下字体设计的影响。传统不是一味地继承,而是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式,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将本民族传统中的意蕴与西方新型的技术与思想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有意义,且富有时代精神的字体设计作品,成为引领时代精神文化的核心。
    论民国初年桃花坞木版年画对沪上月份牌设计的影响
    冯媛媛,李轶南
    2020, 2(1):91-97.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1.017
    [摘要](435) [HTML](0) [PDF 14.36 M](1529)
    摘要:
    通过分析比较民国初年月份牌设计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吸收与重构 ,探索月份牌设计在桃花坞木版年画基础上建构新的图像语言的方式,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影响。运用文献研究、图像学、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 ,结合月份牌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之处进行分析阐释。总结得出处于特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月份牌脱胎于中国传统年画,具有本土化、商业化、多元化的特点,其针对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构图、题材、技法及营销手段等元素进行传承
    牌坊与鸟居映射下的中日传统建筑比较研究
    陈月如,李轶南
    2020, 2(1):98-10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1.018
    [摘要](977) [HTML](0) [PDF 7.02 M](2103)
    摘要:
    从牌坊和鸟居这两种具体的建筑类型入手,旨在探讨中日建筑的同源性和差异性,并试图寻找中日传统建筑异同的根本原因,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对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影响。主要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首先探究牌坊和鸟居建筑的渊源,了解两种建筑的同源性,其次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特征、美学思想入手,探讨中日两国审美特征的差异性,在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同时重新认识并构筑本国文化。日本的许多文化曾以中国文化为原型,在吸收融合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观形式和审美特征,、、等美学思想深深扎根
    跨界视角下地铁公共艺术的新媒体转向
    肖广,李轶南
    2019, 1(1):115-12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19.01.022
    [摘要](435) [HTML](0) [PDF 11.89 M](1160)
    摘要:
    分析地铁公共艺术的矛盾,探讨跨界设计的意义与价值,研究新媒体艺术的跨界协作模式和地铁公共艺术的新媒体转型方向。基于中国地铁公共艺术的生存状态和矛盾,在跨界设计的思维模式和视角下,结合案例,比较新媒体公共艺术和传统地铁公共艺术两者在构成要素、表现语言、审美态度、与地铁空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探索地铁公共艺术新媒体转型的优势和价值。总结发现在跨界视角下,新媒体艺术可以视为地铁公共艺术在当代转型的方向。在跨界协作的过程中,新媒体艺术凭借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对公共性的诠释,能够突破传统公共艺术的局限,为当代地铁公共艺术注入新的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适应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塑造可被大众重新认知和感受的地铁空间环境。
    众包激励的交互设计策略研究——以风陵渡地区末端快递众包为例
    曹安平,李轶南
    2019, 1(1):133-14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19.01.025
    [摘要](673) [HTML](0) [PDF 14.43 M](1195)
    摘要:
    通过研究风陵渡地区末端快递众包激励因素,提出激励风陵渡村民参与末端快递众包的交互设计策略。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众包激励理论模型;其次根据风陵渡末端快递服务实地调研的结果细化了该地区的众包激励模型;最后在整理出激励风陵渡居民参与末端快递众包的交互设计策略之后,利用 Likert量表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上述交互设计具体策略进行验证,研究了其有效性和有效程度。研究发现在激励风陵渡村民参与末端快递众包的交互设计策略之中,提高快递众包任务过程的透明度、对参与者进行个性化推荐、设置金钱奖励机制、设置劳力积分兑换和使用机制、设置荣誉等级机制并建立快递众包社区这五项策略对村民的激励作用较大,而确保快递众包平台的可用性和易用性、为村民营造快递众包平台安全环境、设计符合村民心理模型的快递众包任务流程、预防快递众包任务的失效并及时提供错误反馈这四项策略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激励力度不大。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末 页
    • 共7篇文献
    • 跳转到
    • Go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