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从“符号”到“真人”——中国动画电影中父亲形象塑造演变研究
    彭馨仪,殷俊
    2023, 5(5):19-24, 5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5.004
    [摘要](300) [HTML](0) [PDF 10.08 M](551)
    摘要:
    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父亲形象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不仅指具体的人,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父亲形象的演绎一直与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挂钩,伴随其变迁而演变。从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中象征权威与秩序的符号化的“霸权式”父亲,到温柔智慧的“理想化”父亲,到顺应时代观念变化下而出现的“窝囊废”父亲,再到如今传统两性观念被打破的局面下,变得更加鲜活与个性化的父亲,其形象的演变,映射了时代发展下大众对于父亲形象内在的认知与情感的转变。
    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下的中国动画创作及理论创新研究
    殷俊,黄秋儒,沈艾雯,陆紫瑶
    2021, 3(1):118-12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1.017
    [摘要](1165) [HTML](0) [PDF 13.62 M](1646)
    摘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是推进经济、社会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范畴,丰富了国家形象的时代内涵,也对国家文化形象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美术视觉设计、角色塑造、故事架构等的呈现,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其理念、价值和精神,对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中国动画创作及理论发展历程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变迁,探究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下的中国动画创作及理论现状。比较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下的美国、日本动画创作及理论,反思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下的中国动画创作及理论创新。从动画作品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寻求突破契机,实现优秀传统观念与价值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视野构建多维认同,挖掘中外文化的交互点、契合点,根据国家特点整合传播模式、建立匹配的传播渠道,提高中国在国际的品牌认知度。
    大友克洋动画作品中的“蒸汽朋克”情结
    殷俊,李越越,施安国
    2019, 1(1):89-9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19.01.016
    [摘要](867) [HTML](0) [PDF 7.96 M](1404)
    摘要:
    “蒸汽朋克”风格在日本的动漫界占有重要地位,大友克洋更是钟情于蒸汽朋克风格的动画导演之一。本文首先追溯了蒸汽朋克文化的源起,从日本经济和文化背景的角度解读此种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演变过程;然后从美学表现的角度论证蒸汽朋克文化与大友克洋动画作品的契合度,从影片精神内涵的角度,探讨大友克洋对“蒸汽朋克”文化的思考与运用;最后提出对中国动画的思考和建议。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末 页
    • 共3篇文献
    • 跳转到
    • Go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