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气象设计模型”:气象设计学体系的核心概念研究——中国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系列
    邹其昌,陈征洋
    2024, 6(1):1-1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1.001
    [摘要](233) [HTML](0) [PDF 931.03 K](525)
    摘要:
    系统探索中国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个案性研究,重点深入探讨社会设计学体系中的气象设计学体系建构问题。将“气象设计模型”作为气象设计学体系建构的核心概念,探讨人类气象设计模型的演变及其价值问题,并将其作为探索气象设计学的首要理论问题。亦即气象模型是一切气象设计的基础。研究气象设计学,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气象设计模型”的理论问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整体性、系统性、发展性的视角,综合自然的尺度、机器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对AI气象大模型之前的气象模型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探讨。从设计学的角度对气象模型设计展开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模型的六种分类、三种尺度、模型的内部设计与外部设计研究框架,为气象模型设计开辟了“活人”的视角。
    面向多元世界的未来探针:参与式推辨设计研究
    张朵朵,叶莹霏
    2024, 6(2):1-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2.001
    [摘要](160) [HTML](0) [PDF 17.55 M](183)
    摘要:
    在这个未来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参与式推辨设计邀请非设计人士与设计师共同推辨未来的多重可能,探讨参与式推辨设计如何面向多元世界展开设计探索,从而达到实现合意未来的目标。首先,从推辨设计着手,阐明其局限性及后续的参与式转向;其次,描绘出参与式推辨设计从探测到生成的具体流程,以及参与类型;最后,运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从现有的案例中厘清当前参与式推辨设计的三条实践路径。现有的参与式推辨设计研究多为实验性的设计实践,缺少具体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同样聚焦于未来的可能性、批判性和参与性的当代设计人类学或能为其提供理论指导。作为对未来民主化想象的重要行动之一,参与式推辨设计期待人们的共同参与。
    行为干预视角下的可持续行为设计模式研究——以垃圾分类回收为例
    赖铭,萧嘉欣,罗名君
    2024, 6(3):1-8, 5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3.001
    [摘要](131) [HTML](0) [PDF 15.09 M](111)
    摘要:
    以垃圾分类回收为例,运用行为干预理论和福格行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简称FBM),探究行为干预视角下的可持续行为设计模式,助力社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策略,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利用访谈法、观察法、工作坊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三角互证。参与式行动研究的结果表明,人们受到外部设计干预时会表现出直线型、依赖型、迂回型和静态型等4种不同的行为特征,结合FBM行为模型后,提出了适用于社区分类回收的行为设计策略。通过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结果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干预视角的可持续行为设计模式,更真实地反映了人群的行为特征,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可持续行为设计策略。
    制造亲缘——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人与动物
    沈聪,胡翌霖
    2024, 6(4):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4.001
    [摘要](88) [HTML](0) [PDF 12.17 M](63)
    摘要:
    聚焦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及其对生命伦理带来的启发。通过探讨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活动中的动物角色,分析这些作品如何传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并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对艺术创作和生命伦理的影响。首先回顾了20世纪以来动物在艺术设计中的角色变化,从杜尚的现成品到博伊斯的艺术项目,探讨动物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主体性。其次,通过分析玛雅·斯瑞卡和其他当代艺术家、设计师的作品,讨论作为创造性活动的艺术设计如何“制造亲缘”,呼应了哈拉维关于艺术设计在跨物种关系和物种间伦理学中的观点。进一步通过合成生物学和生物艺术设计的实践,探讨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新处境。在“设计生命”的理念下,“合成美学”研究项目将艺术家、设计师、合成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汇聚在一起讨论伦理、美学等价值问题何以可能内嵌于合成生物学之中。总之,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人类与动物关系已经从传统的象征和材料发展成为探讨人类身份、社会问题、生态危机和生命伦理的重要媒介。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进一步凸显了人与动物间“亲缘”问题的紧迫性。艺术设计在促进生态意识和跨学科合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激发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责任。
    危机中的设计:以世界大战背景下的意大利与中国的染织服装为例
    黄心仪,赵静
    2024, 6(3):9-1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3.002
    [摘要](49) [HTML](0) [PDF 21.66 M](98)
    摘要:
    基于全球地方史的视野,以服装设计为切入点,讨论战争对设计活动的影响。通过对比世界大战前意大利未来主义服装的兴起与中国的服装运动,探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国家如何应对外部刺激、处理自身关切的问题。将设计放到世界大战的普遍遭遇下,首先,建立意大利与中国的两组个案内在的历史逻辑关联;其次,分别展开阐述二者的服装设计生成过程;最后,发掘战争对设计的关键作用点,以丰富对危机时期的设计之理解。战争可被视作一种激进的现代化形态,讨论世界大战背景下的设计,本质上是在讨论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对重塑自身文化、维持自身独特性的强烈需求如何实现的问题,在服装设计领域,表现为民族意识的建构诉求,在迈向现代化的整体性历史逻辑下,地方的特殊性使得设计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走向。
    互动艺术美学的“时间性”具身设计研究
    郑达,彭晴雯,闫晓雪
    2024, 6(4):9-1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4.002
    [摘要](98) [HTML](0) [PDF 19.30 M](50)
    摘要:
    以艺术作品在时间上的背景化为切入点,探讨当代互动艺术的关注点从“创作时间”转向“互动时间”,艺术创作实践逐渐从“身体结构”转向“具身行为过程”。将互动艺术的“持续、实时和延迟”三大时间特性与不同层次的时间结构和节奏设计相融合,探讨时间要素和参与者行为的具身设计,研究分析互动艺术中的时间结构。借助互动艺术的器具性和现象学的研究语境,在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探讨互动艺术的所带来的感知刺激和强弱交互程度和等级,揭示时间元素在互动艺术作品中的“过程活性”和“内在无限性”的创作路径和具身交互潜能。通过探索时间性在互动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为艺术与科技交汇的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服务设计的四个层次:交互、功能、组织创新与社会转型——以农业食物系统为例
    钟芳,刘新
    2024, 6(2):10-2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2.002
    [摘要](215) [HTML](0) [PDF 21.46 M](207)
    摘要:
    随着我国服务经济的发展,服务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专业设计机构将其视为创新的方向。然而,服务设计在产业中的运用与服务设计的教育研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将服务设计分为微观层面的交互/用户体验设计,中观层面向内的功能设计与向外的组织创新设计,以及宏观层面的,以改变服务组织所处环境为目标的社会转型设计。以农业食物系统中服务设计的现状为例,旨在对服务设计在这一具体领域中的四个层次上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
    从“社会批判”到“设计批评”——《黑暗时代的设计:阿伦特辞典》评述
    卢川
    2024, 6(1):11-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1.002
    [摘要](311) [HTML](0) [PDF 598.42 K](425)
    摘要:
    通过分析《黑暗时代的设计:阿伦特辞典》的体例与内容,对其借用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哲学与政治学观念,对设计问题进行批判的研究方法与结果进行了评述,并进一步探讨社会批判与设计批评及其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环太湖地区文化景观的时空层积与特征解译研究——以常州为例
    王心怡,黄伊涵,汪瑞霞
    2024, 6(3):17-25, 7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3.003
    [摘要](40) [HTML](0) [PDF 15.21 M](117)
    摘要:
    太湖地区以太湖为中心,形成碟形洼地,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常州作为太湖平原西北部的区域中心,是早期有人类开发历史记载的重要地区,自古即为运河沿线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过系统梳理文化景观特征与时空演变,为现代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地域文化景观这一视角重新审视常州地区,将其理解为融合了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的层状体系复合系统,借助文化景观的研究思路,以朝代更迭为时间线索,从历时性、共时性两个维度逐层揭开常州地域文化景观体系中各要素的发展情况,探索古代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并从时空层积、空间特征、关联性内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译。在大运河文化带战略框架下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为沿运城市的文化复兴和高质量城乡营建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传统造物启迪下的汉字设计
    赵增悦,何方
    2024, 6(1):19-2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1.003
    [摘要](198) [HTML](0) [PDF 8.63 M](570)
    摘要:
    中国传统造物是一个博大而丰富的宝库,是历史文明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它的包容、智慧、审美、传承体现出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而汉字作为古文字之一迄今为止还在沿用和发展,经久不衰。探索发现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在当代汉字设计中的应用,梳理其丰富的视觉表现,总结传统造物与汉字结合设计的主要路径,思考未来更多样的表现手法。梳理中国传统造物作为主题、作为意象、作为技艺、作为形式语言等对汉字的启迪,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在当代汉字设计中运用具象转化、仿像再现、解构重组、增减同构等结合传统造物的设计方法。以汉字作为载体,从传统造物中吸取养分,将元素、符号、形式等融入汉字设计中,结合汉字艺术中形态、笔画、结构等审美,注重将传统造物内涵与现代手法相结合,追求内在气质与外在形象相统一,装饰与功能相统一,以体现汉字设计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不断拓展传统造物启迪的汉字设计方法,让传统造物赋能现代汉字设计发挥更大的价值。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