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基于重要性-绩效分析的上海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游憩感知研究
    唐真,赵宇航,杜雅丽
    2025, 7(1):113-12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1.013
    [摘要](0) [HTML](0) [PDF 11.65 M](21)
    摘要:
    工业遗迹的更新不仅是城市转型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创新与活力再生的关键途径。运用网络文本分析与IPA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工业遗产公园游憩感知的构成要素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借助ROST CM6软件对网络文本进行挖掘,筛选出与游憩体验密切相关的高频词汇,并进行语义分析与情感倾向评估。基于网络文本词频、情感倾向分析及相关文献研究,将游憩感知要素分为景观资源、游览体验、基础设施、情感体验、服务管理5个方面,通过IPA分析游客的满意度。研究发现,游客对原始工业风貌与时代历史感的珍视、对历史教育与红色精神传承的渴望,以及对服务设施与运营水平改善的需求,构成了满意度的关键维度,以期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实证参考。
    上海主城区高架桥下空间治理研究
    蔺淑菡,唐真
    2024, 6(2):23-3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2.003
    [摘要](189) [HTML](0) [PDF 14.35 M](225)
    摘要:
    城市建设已经步入存量更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上海主城区高架桥底部空间为例,重点盘活闲置空间、废弃空间、负面空间等点状小微空间。分析上海主城区高架桥底部空间的特点及潜在问题,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研究,为高架桥底部空间的治理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发现,高架桥底部空间受地理位置、规模大小、空间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空间功能及业态单一、立地条件差、地域文化缺失、权属混乱后续维护困难等问题。高架桥空间治理应综合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要素,从空间营造、文化传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参与、责任归属等方面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审视。
    包容性视角下文物展陈支架设计应用研究——以“金石筼筜·金西厓竹刻艺术展”为例
    刘晨澍,张弋戈,吕莉,张若茜,袁启明
    2023, 5(4):7-1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4.002
    [摘要](583) [HTML](0) [PDF 4.54 M](649)
    摘要:
    文物支架是博物馆陈列的重要技术要素,也是博物馆文化创新精神的体现。2019年末,在上海博物馆“金石筼筜——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中,为折扇等文物特别设计研发了针对性的爪件支架,这种支架结合了博物馆、设计者、制作者几方视角,是一次整合多种功能的文物精细展陈关键性技术尝试。从研究过程看,将包容视角叠加在双钻模型上,于项目不同阶段搭建出清晰的设计目标,以提升文物支架应对不同尺寸折扇的包容性适配能力。通过繁简关系的比较研究,结合材料与制作工艺的自适应特点,使一种支架匹配多种尺寸的同类别文物成为可能,为文物支架的定制生产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
    论民国初年桃花坞木版年画对沪上月份牌设计的影响
    冯媛媛,李轶南
    2020, 2(1):91-97.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1.017
    [摘要](435) [HTML](0) [PDF 14.36 M](1529)
    摘要:
    通过分析比较民国初年月份牌设计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吸收与重构 ,探索月份牌设计在桃花坞木版年画基础上建构新的图像语言的方式,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影响。运用文献研究、图像学、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 ,结合月份牌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之处进行分析阐释。总结得出处于特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月份牌脱胎于中国传统年画,具有本土化、商业化、多元化的特点,其针对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构图、题材、技法及营销手段等元素进行传承
    从“西学东渐”到“新陈代谢”——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行为的现代性蜕变
    鞠斐
    2020, 2(2):99-10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8
    [摘要](261) [HTML](0) [PDF 5.09 M](1069)
    摘要:
    上海地区的现代性染织设计在租界时期的内外条件下,伴随着西方染织科技的传播与民族染织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地萌发,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西方现代设计和中国传统设计不断地冲突、互融,在此过程中,本土的现代性染织设计也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新陈代谢,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末 页
    • 共5篇文献
    • 跳转到
    • Go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