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婴儿推车产品的科学演化发展与设计趋势研究
    周美琪,胡康
    2025, 7(2):104-11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2.013
    [摘要](16) [HTML](0) [PDF 23.12 M](16)
    摘要:
    人造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正成为产品设计的新关注点,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以量大面广的婴儿推车产品为对象,分析婴儿推车产品演化发展的现状,总结影响婴儿推车演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对婴儿推车产品的迭代设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首先,基于产品演化发展理论,综述了婴儿推车产品演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其次,基于PEST理论,构建了要素层、指标层两级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计算指标体系内的各影响要素权重;最后,以人、服务、技术、环境、物品等因素为核心研究指标,构建影响婴儿推车设计因素的系统可视化结构云图,指出影响婴儿推车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明确婴儿推车的设计趋势与面临的挑战。婴儿推车产品面临着同质化严重、成本与功能矛盾、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发展,婴儿推车产品设计正逐渐从技术驱动转向以人为本,逐步整合设计思维与绿色产品思维,满足婴儿推车产品多场景使用需求,向“产品+服务”体系转变。
    环太湖地区文化景观的时空层积与特征解译研究——以常州为例
    王心怡,黄伊涵,汪瑞霞
    2024, 6(3):17-25, 7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3.003
    [摘要](73) [HTML](0) [PDF 15.21 M](182)
    摘要:
    太湖地区以太湖为中心,形成碟形洼地,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常州作为太湖平原西北部的区域中心,是早期有人类开发历史记载的重要地区,自古即为运河沿线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过系统梳理文化景观特征与时空演变,为现代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地域文化景观这一视角重新审视常州地区,将其理解为融合了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的层状体系复合系统,借助文化景观的研究思路,以朝代更迭为时间线索,从历时性、共时性两个维度逐层揭开常州地域文化景观体系中各要素的发展情况,探索古代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并从时空层积、空间特征、关联性内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译。在大运河文化带战略框架下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为沿运城市的文化复兴和高质量城乡营建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从“符号”到“真人”——中国动画电影中父亲形象塑造演变研究
    彭馨仪,殷俊
    2023, 5(5):19-24, 5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5.004
    [摘要](309) [HTML](0) [PDF 10.08 M](560)
    摘要:
    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父亲形象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不仅指具体的人,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父亲形象的演绎一直与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挂钩,伴随其变迁而演变。从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中象征权威与秩序的符号化的“霸权式”父亲,到温柔智慧的“理想化”父亲,到顺应时代观念变化下而出现的“窝囊废”父亲,再到如今传统两性观念被打破的局面下,变得更加鲜活与个性化的父亲,其形象的演变,映射了时代发展下大众对于父亲形象内在的认知与情感的转变。
    红色老照片中的图像叙事研究
    谢旭斌,唐菡晨
    2023, 5(4):59-6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4.008
    [摘要](180) [HTML](0) [PDF 828.87 K](562)
    摘要:
    老照片是保留真实图像,再现社会现实及历史文化信息的媒介。探讨红色老照片蕴含的珍贵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场景记忆,以实现重温历史事件,定格时空记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真实历程。通过红色老照片的历史情景、红色图像的空间叙事等文献梳理及图像叙事的方法,描绘物象与空间形态,记录峥嵘岁月与苦难辉煌的革命场景及勇毅前行的时代印迹。红色老照片中的图像叙事不仅是事件的记录者和叙述者,而且通过图像符号的表征、显现,以其形象性、可视性的图像表达来弥补了文字多义性、事件表述语言模糊性、场景原貌性失真的缺陷,将具有革命意识和其内含的精神图景直观地传播给观看对象,使观者成为新时代图像语义的解读者、革命精神的传播者、审美图景的建构者。
    天津市革命历史文博资源的主题设计研究
    周雅琴,王艺
    2023, 5(3):109-11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3.013
    [摘要](73) [HTML](0) [PDF 10.25 M](533)
    摘要:
    通过概念综述,针对天津市革命历史文博资源的现状梳理与特征提取,从设计学学科角度探索符合当地政策与文化愿景的主题设计路径。依托国家或省级文博管理机构提供的最新数据和政策文件,梳理天津市革命历史文博资源的类型与发展现状,明确研究内容与目的,根据史料与数据提取出天津市红色“文化名片”的三个典型特征,即成长型奋斗精神、地标性遗址精神和聚合型风貌精神,并挖掘出符合天津特征的革命传统教育素材、场地空间基础和文化传承体系框架。以“中华百年看天津”的宣传主题为路径目标,制定了主题出版的绘本设计、主题文创的产品设计、主题空间的虚拟设计三条设计路径,并用典型案例进行验证论述。对地方革命历史文博资源特征提取与主题设计路径的探索,拟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设计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扁平化时代风格的族群演进:2013——2020 年
    张野,李星星,冉麒麟
    2022, 4(5):56-6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5.009
    [摘要](730) [HTML](0) [PDF 13.90 M](745)
    摘要:
    目的探索扁平化时代下中国移动端界面的风格旅群演进情况,描绘了2013- 2020年间主流界面风格的发展全 貌及其演进机制。方法从扇平化风格三源头的关系辨析出发梳理了扇平化时代到来后20余种主流设计风格的成因、特征、分类、流变和相互关系,并沿着3条演进脉絡展开论证:第一,“伪扇平”时代经历了“选择适应期"“视效丰富期"和“质料表达期”3个阶段,其新生风格主要源于突破“扇平面本体”的设计规则限定;第二,基于扁平化风格要素,衍生出“复古初期特征”及“表达技法仿拟”2个风格组团;第三,新复古主义风格则平行架空于磨平化之上,与肩平化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上述风格发展遵循扁平化与报物化矛盾统一的底层逻辑,并呈现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特征。结论风格演进的内因受社会观念与申美异化驱动,外因则与传播媒介发展有关。未来基于碎片化“风格模因”的合成风格流行将是一大趋势,公众将成为新风格的创造主体。
    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成乔明
    2022, 4(3):62-67, 8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3.009
    [摘要](320) [HTML](0) [PDF 8.51 M](2076)
    摘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脑、手机等各种通信设备已成为生活日用品,这导致传统意义上的视觉传达设计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电脑、手机等各种通信设备阅读方式的考察、比较与体验,可以发现依赖电子屏的视觉传达设计呈现出三维场景、可演变性、声音与图像结合、单向传递信息向双向互动交流的多元状态,这种转变使视觉传达设计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碎片化、情境化、交互性、艺科融合性、沉浸体验式的发展方向。
    设计演化阶段划分的新标准
    张娇,王健
    2022, 4(3):93-9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3.014
    [摘要](362) [HTML](0) [PDF 6.69 M](733)
    摘要:
    以技术为新标准对设计演化进行阶段划分。以基于嵌入理论的技术与设计的嵌入式浅尝、嵌入式吸纳、嵌入式控制关系为设计演化阶段划分的逻辑基础,把技术对设计的嵌入程度作为设计演化阶段划分的具体标准。将设计演化分为3个阶段,技术对设计浅度嵌入的生存技术设计萌生,技术对设计深度嵌入的经验技术设计形成,技术对设计过度嵌入的科学技术设计发展,并阐述各演化阶段的技术特性与设计样态。
    从《明皇幸蜀图》看唐代前期女子服饰特征与演变
    夏侠
    2020, 2(6):45-5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6.006
    [摘要](848) [HTML](0) [PDF 6.65 M](1586)
    摘要:
    通过解读《明皇幸蜀图》中的人物着装特征,探讨唐代前期女子服饰流行元素的来源和演化。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比较研究等手段,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画中呈现的服饰信息,归纳其中的冠服类型与文化符号。对比古画《明皇幸蜀图》里的直观图像与其他历史资料,分别阐述襦裙、半臂、帷帽、风帽等服饰类型的造型特点及其产生渊源。指出《明皇幸蜀图》准确反映了唐代宫廷女子远行装束特征,其中存在明显的西北少数民族元素,并且还发展出多样化的穿搭方式。唐朝前期的潮流更迭并非是将之前的款式直接废弃,一些帽冠也另有原型。逃难过程中贵族女性穿着的服饰仍胡风浓郁,充分证明了当时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入程度。
    湘西南乡村景观中红色文化的传承研究
    谢旭斌,李雪娇,唐可风
    2020, 2(1):103-10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1.019
    [摘要](644) [HTML](0) [PDF 727.01 K](1024)
    摘要:
    为了发掘、重拾散落在湘西南乡村景观中,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革命文化遗迹及红色景观资源,汲取红色文化养分,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促进红色文化在现代乡村社区中的转化培育和资政育人的作用。综合利用田野考察、文献法等研究方法,重点选取了若干湘西南乡村景观中遗存的红色革命旧址、红色标语景观、红色革命遗物及历史故事等红色文化景观资源,深刻挖掘并领悟蕴含在其中的重要红色历史事件、感人革命故事、红色革命传统等红色精神。借此呼吁人们树立文化拯救意识,合理保护独特的红色文化景观,因为这是革命文化历史的印记,是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发挥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财富,对传承与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振兴乡村文化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与审美价值。
    欢迎扫码关注本公司旗下《包装工程》《工业工程设计》两刊抖音平台“红智信文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