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服务设计的四个层次:交互、功能、组织创新与社会转型——以农业食物系统为例
    钟芳,刘新
    2024, 6(2):10-2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2.002
    [摘要](224) [HTML](0) [PDF 21.46 M](266)
    摘要:
    随着我国服务经济的发展,服务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专业设计机构将其视为创新的方向。然而,服务设计在产业中的运用与服务设计的教育研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将服务设计分为微观层面的交互/用户体验设计,中观层面向内的功能设计与向外的组织创新设计,以及宏观层面的,以改变服务组织所处环境为目标的社会转型设计。以农业食物系统中服务设计的现状为例,旨在对服务设计在这一具体领域中的四个层次上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
    历史的回响:清末民国书刊设计对今日字体创新的影响
    黄冰怡,吴炜晨
    2024, 6(2):56-6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2.007
    [摘要](106) [HTML](0) [PDF 10.73 M](174)
    摘要:
    旨在探讨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书刊设计对智能时代字体创新的影响,侧重于传统脉络的延续与创新的融合。通过分析清末民国时期书刊设计的中西杂糅特点,厘清中国传统印刷业脉络,揭示其对当代文字设计的启发,并将其投射至新情境、新业态、新媒介中。首先,考察清末民国时期书刊设计的变革,包括版面转型、铅印技术的普及与文化观念的转变,以及其对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深远影响;其次,分析智能时代文字设计的演变,探讨复古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以及传统脉络在当代字体排印设计中的体现。清末民国时期书刊设计的多元共存与中西杂糅为智能时代字体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的书刊设计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当代文字设计的灵感源泉。对传统脉络的重新审视和当代技术的结合,将推动文字设计在智能时代的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规则、机制与伦理:元宇宙背景下未来游戏设计的变革图景
    彭程,冯鸣阳
    2024, 6(3):56-64, 11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3.008
    [摘要](32) [HTML](0) [PDF 14.45 M](110)
    摘要:
    游戏是通往“拟象乌托邦”的体验入口,与“后人类社会”的展望发生了深度交集。为了测绘元宇宙背景下未来游戏的生态构成及设计演变,溯源当下“类元宇宙”数字游戏。通过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剖析未来元宇宙时代背景下数字游戏本质特征与设计原则,游戏生态与运行机制的创生规律,以及在游戏伦理上可能带来的风险隐忧,可以预见未来元宇宙游戏设计将在技术、时空、叙事、体验、交易、组织、运行、社会交融层面进行升维重构。面对开放扁平式的游戏生态关系网,人类宜审慎看待媒介演替可能冲击的既有社会规则和伦理底线,提前进行理性的风险规避。
    南京红色文创品牌创新策略研究
    李启程,唐艺
    2024, 6(1):86-9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1.011
    [摘要](205) [HTML](0) [PDF 15.01 M](382)
    摘要:
    在文化创意产业走向品牌化的趋势下,充分利用好南京红色资源和文教资源的优势,创建南京红色文创品牌并提出创新策略。厘清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创的定义,根据南京的红色历史地位,分析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特点和文创市场情况,锚定南京红色文创及品牌所面临的问题。从精准品牌定位、细化市场范围、构建视觉形象三个维度提出南京红色文创品牌的设计原则。以设计原则为准绳,迎合本地资源和传媒风向,提出打造文创品牌、丰富文创内涵、全面渠道传播、彰显地域特色、塑造品牌形象的品牌策略。以红色文创品牌为发力点,从而更好地发挥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引领育人、文旅效益转化、城市形象强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资源伦理视角下的适老化设计创新趋势思考
    霍春晓
    2023, 5(1):31-35, 8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06
    [摘要](559) [HTML](0) [PDF 6.79 M](735)
    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如何通过设计手段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结合对资源伦理观的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针对目前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等相关领域展开的适老化研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适老化设计领域在资源伦理方面的研究缺失。最终从资源伦理角度,根据养老资源的收入差异、地域差异、自理能力差异等因素,提出适老化设计创新应当关注的新方向。
    社会创新视角下马路劳务市场服务设计研究
    王钰林,王震亚,周航宇,李懿竹,潘炳麒
    2023, 5(5):74-8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5.010
    [摘要](488) [HTML](0) [PDF 22.31 M](630)
    摘要:
    马路劳务市场自发形成于城市街道中,作为非正规劳务市场,它积累了大量社会问题,被视作城市乱象,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基于一个典型的街头市场案例进行实地研究,将服务设计理念和方法引入城市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研究。通过以用户为中心和以行动为导向的研究方法,解析农民工与雇主等市场参与者的具体需求,提出马路劳务市场服务的综合设计,并讨论了非正规劳务市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方法。研究指出,马路劳务市场虽是自发形成的社会现象,但它的运转机制和参与者的社会关系,能够使其成为一个可创新的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将服务设计思维与社会创新方法引入马路劳务市场问题的解决方案中,能够为解决农民工灵活就业问题扩宽思路,也为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江南常熟花边雕绣手工艺的百年历史与变迁
    赵澄,李轶南,陆皓东
    2022, 4(3):10-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3.002
    [摘要](794) [HTML](0) [PDF 11.23 M](790)
    摘要:
    常熟花边又称常熟雕绣,是独具特色的地方工艺美术品,也是我国著名的出口手工艺品,2007年常熟花边雕绣技艺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熟花边在传统江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的抽纱工艺,形成了清新淡雅的雕绣艺术风格。它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初创期、成熟期、繁荣期、衰退期,20世纪70—80年代是常熟花边的辉煌时期,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传统手工艺受到极大影响,常熟花边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日渐衰落。依据翔实史料文献,通过实地田野调查法,运用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叙述常熟花边雕绣手工艺发展的历史渊源,剖析其百年盛衰的历史成因,阐释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它所承载的多元文化特征。常熟花边源于西方传教士在江南的宗教传播,上海徐家汇圣母院女工工场是江南花边手工艺的摇篮,也是中国女性职业教育的启蒙地。随着社会经济价值规律的变化,传统手工艺必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思考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如何挖掘常熟花边产品在当代的多元价值,使现代化的花边工艺带给大众全新的审美体验与经济价值,实现社会转型下当代工艺美术品的创新与转化。
    论中国设计理论与技术创新——技术设计学体系基本问题研究论纲①
    邹其昌
    2022, 4(1):21-27.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1.000
    [摘要](767) [HTML](0) [PDF 828.35 K](1051)
    摘要:
    一年一度的“中国设计理论与‘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旨在探讨、研究与实践中国设计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问题,以期对中国未来发展做出中国设计理论界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本研究聚焦设计与技术之内在逻辑关系的探讨,重点探索中国设计理论与技术创新问题。系统考察与研究中国设计理论的概念、基本内涵、特征及其价值;深入探讨如何把握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特别考察中国设计理论建设中的技术创新问题。本次的亮点是设计治理理论问题的提出与探索,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这些问题正是中国当代文化转型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本研究尝试性探讨技术设计学体系建构的基本问题。
    基于文化特色的乡村设计策略与实践
    赵培岩,余继宏
    2022, 4(3):39-47.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3.006
    [摘要](743) [HTML](0) [PDF 31.47 M](631)
    摘要:
    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探索设计学科,推进乡村建设的方法策略与设计模型,并依此指导设计实践。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总结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原则,整理相关研究,归纳乡村设计的一般路径,引入社会创新理念,进一步推导基于文化特色的乡村设计模型,并展开基于该原则和模型的乡村设计实践。立足于乡村文化资源的乡村设计原则包含主体性、特征性、系统性、可持续性4个方面,提出“洞察、分析、凝练、规划、应用”的实践途径,并根据该原则和路径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从文化角度介入乡村建设的设计模型更有助于乡村的全面发展,能够为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途径和手段。
    论可持续视域下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李正,徐倩蓝
    2021, 3(4):26-3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4.005
    [摘要](630) [HTML](0) [PDF 678.63 K](1362)
    摘要:
    需求是推动产品真正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传统服饰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例外。社会人与个体人对于传统服饰的需求是传统服饰可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在这里人们需要正确理解“可持续性”的含义,要正确领悟人类对于服饰文化流变过程的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创新需求不仅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而人类心理上的多元需求性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共性,这种心理共性不仅喜新厌旧,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恋旧返祖心理,这样的人群心理必然导致传统服饰在继承中得以主动创新。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