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近代以来云南中部地区民族服饰文化的互鉴与融通
    唐俊
    2025, 7(1):30-4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1.004
    [摘要](7) [HTML](0) [PDF 1.51 M](38)
    摘要:
    主要基于云南中部地区民族服饰文化互鉴融通的基础、内容及路径的相关讨论,探究民族传统社会服饰文化与时代文化之间的互动,从而确立文化互鉴与融通对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意义。在近代以来社会形态及时代的变迁历程中,云南中部地区民族服饰以民族互嵌的人文生态环境、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共性基因为基础,在物质材料、款式、技艺、审美旨趣及思想内涵等5个层面互鉴融通,服饰文化在文化传播与互动中共传共享。当前,在国家行政力量的推动下,云南民族服饰文化成为了当下时代创新、创意、创收的产业,及可视、可赏、可参与的公共文化,是以服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对当前社会文化状况的创造性回应。
    交融与汇通——瑶族道公服结构与纹样中的民族文化融合
    李钰
    2025, 7(1):51-6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1.006
    [摘要](2) [HTML](0) [PDF 4.21 M](27)
    摘要:
    中国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精美、色彩和谐、形态丰富多样,其中,瑶族道公服作为中国瑶族传统服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瑶族族群信仰文化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服饰学、符号学及人类学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瑶族道公服的服饰结构、纹样、色彩等服饰特点及其蕴含的符号能指与所指,梳理瑶族古老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后传入的道教神灵体系及科仪制度的互动,深描瑶族道公服服饰要素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交融汇通现象,旨在为瑶族服饰文化传承以及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新方向和新语料。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以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学院建设为例
    吕正伟
    2024, 6(3):98-10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3.013
    [摘要](13) [HTML](0) [PDF 5.52 M](131)
    摘要:
    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办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以满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目标。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学院以优质专业为基础,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引企入校共建全产业链教学工厂,建立真实场景与生产系统,打造产学研竞用一体化实体运行载体。学院重点突出科教融汇和成果转化,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赋能企业提质增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经过多年实践,学院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并形成了工业设计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在市域内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得到应用和推广,为重庆建设全球“设计之都”提供人才支撑。
    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形象复原
    张沐旸,苗雨,王容川,边佳丽,赵博璇,蒋玉秋
    2023, 5(3):21-3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3.003
    [摘要](228) [HTML](0) [PDF 18.94 M](547)
    摘要:
    在传统服饰热潮兴起和服装史研究具象化的背景下,尝试对北魏平城时期的装束服饰进行复原。通过对历史文献、出土服饰实物与壁画陶俑图像三重证据的考据,并以生活于这一时期的贵族司马金龙夫妇为案例,从服装、配饰、妆容、生活场景等方面还原北魏平城时期贵族男女的装束服饰。此次复原将司马金龙形象确定为头戴圆帽屋鲜卑垂裙帽,身穿直裾袍与绛纱褝衣,足踏木屐;钦文姬辰形象则确定为头戴四瓣帽屋鲜卑垂裙帽,身穿长褶衣与八破间色裙,足穿靴。夫妇二人的着装既表现出北魏平城时期汉服与鲜卑服杂糅的特点,也在细节处反映司马金龙与钦文姬辰作为胡汉融合家庭的身份特征。此外,本次复原还结合了南北朝乐府诗中对生活场景的描写内容,为还原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画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聚能焕新——浅谈产业新城公共艺术发展的创新路径
    冯祖光,郭青
    2023, 5(2):58-6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2.009
    [摘要](496) [HTML](0) [PDF 4.60 M](748)
    摘要:
    产业新城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基石、以“产城融合”为标志的城市发展创新模式,是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在产业新城建设发展过程中,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最能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形式,既发挥着公共文化体系中基础设施的作用,也从不同维度见证着区域特色文化的形成乃至成熟。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新城的发展特征,梳理分析公共艺术建设的价值指向和目标构成,提出依靠公共艺术聚合新城文化品牌发展势能,优化提升“城市信息场域”的发展理念,并结合典型案例从项目类型、载体形式、运行机制、传播效能等方面,梳理分析公共艺术赋能产业和文化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校园招聘及人才培养系统共融的困境与对策
    鲁思言,洪欣悦,徐伟
    2023, 5(1):67-7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11
    [摘要](524) [HTML](0) [PDF 8.35 M](763)
    摘要:
    在如今开放共享的数字时代,构建数字化信息生态链平台不仅有助于突破高校建设人才培养系统、企业战略发展、学生规划目标的瓶颈,更能够有效且有力地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建、共享、共生。同时借助数字化信息生态链平台能够帮助大学生与高校、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促使大学生快速内化平台信息成果,从而清晰地选择专业学习方向,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就业成功率。本文通过运用人才培养和校园招聘生态链共融的理论构建数字化信息生态链平台,以解决目前校园招聘和人才培养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具体将信息生态链平台落实和实践进行分析和阐述。数字化信息生态链平台是实现人才培养和校园招聘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同特色的高校、企业、大学生能够紧密相扣、合作互助促进平台信息的良性流转与循环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高校和企业的建设合作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基于乡村生态振兴的奔牛古镇老街更新设计研究
    陈凯莉,汪瑞霞
    2023, 5(2):97-10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2.014
    [摘要](239) [HTML](0) [PDF 6.60 M](843)
    摘要:
    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以生态发展为主要突破口,将乡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融合发展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促进乡村整体协调发展。以奔牛老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和生态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发掘奔牛老街生态空间与地域人文的内在联系。同时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和原则出发,以自然生态维度、经济生态维度、社会生态维度、文化生态维度和精神生态维度的五个维度进行生态空间更新;五个维度形成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五大子系统,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村镇生态系统。对传统生态进行系统地探索,从而更好地开发传统生态文化,实现奔牛老街传统生态资源价值的转化,提升乡村多元价值。以期为乡村建设提供另一种思考角度。
    电商情境下设计与技术的整合创新路径
    李薇,杨继栋
    2022, 4(6):29-34, 8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6.005
    [摘要](245) [HTML](0) [PDF 8.59 M](784)
    摘要:
    技术是企业提升创新力的关键资产,但是技术的研发和使用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移动app、网站等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了产品品牌与信息传播的主流平台,产品媒介的变化导致消费者认知品牌与产品的触点改变了。因此,设计需要整合不同情境下触点与技术的结合方式,从源起到定位、从结构到功能、从形式到意义立体地构建企业产品的品牌力。通过阐释三种设计与技术的整合案例,塑造电商情境下通过设计管理规避技术风险,赋能企业品牌力提升的路径。
    百年中国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的文脉变迁与当代建构
    汪瑞霞,何疏悦
    2022, 4(4):101-11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4.014
    [摘要](232) [HTML](0) [PDF 14.69 M](732)
    摘要: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各种现代思潮的影响和对现代化的激进追求下,中国乡土社会的价值取向与评价标准也逐步受到冲击,导致“三农问题”集中爆发,“乡村建设”在20世纪初危机深重的中国本土孕育而生。如何从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渊源来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建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和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系统”成为当前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回溯中国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百年变迁演进过程,阐释乡建文化景观与乡村振兴国家记忆“融合共生”的映射机制;按照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五大目标要求,提出当代乡村乡建文化景观设计的“145”系统构架,并结合影响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经济三大要素,创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生境”“五生融合”的共生机制,完成由传统“设计造物”向“融合共生”文化景观系统的转换与提升,最终为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程创意生产观下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研究
    向勇,白晓晴
    2021, 3(4):5-1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4.002
    [摘要](458) [HTML](0) [PDF 802.34 K](1835)
    摘要:
    在全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在多元化媒介平台中发挥着激活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从全程创意生产观视角出发,设计与传播可以作为文创产品意义生发一体两翼的生命全程。基于三元传播模式的符号学分析框架,当前那些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的开发经历了文化故事的创意编码、创意生产的融媒体创新以及文创IP的体系构建等三重路径,最终激发文化创意在文创产品生产端、传播端和消费端的价值转化。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