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基于景观社会理论的体验设计研究
    王雨晴,万凡,张泽欣,邹玲
    2025, 7(1):85-9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1.010
    [摘要](1) [HTML](0) [PDF 4.58 M](17)
    摘要:
    探索符号在体验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方法,尝试基于景观社会理论建构体验设计的符号系统模型。景观是连接资本生产方式与受众群体的一种媒介,由影像与图案本身的视觉表现构成。主要通过分析任天堂《动物森友会》这一游戏系列如何通过符号在视觉、听觉、技术、营销、设计等层面建立起独特的体验感,在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一产品所形成的“出圈”现象的生成原因进行分析。将景观社会引入体验设计,通过构建符号系统,能更好地激发用户的情感需求,提升体验,促进传播与交流,从而形成一种虚拟景观,成为体验设计的重要媒介。
    邮轮上的需求和消费符号的变迁
    涂山
    2021, 3(1):76-8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1.011
    [摘要](248) [HTML](0) [PDF 14.06 M](973)
    摘要:
    过去,现在,“需要是发明之母”这一论点,似乎贯穿了人类发展演化的历史。最初建造邮轮是为了跨洋航行,是典型的需求驱动的发明,早期的跨洋竞速蓝丝带奖以及头等舱室的设计竞赛满足了交通功能和炫耀这两个原始需求。而随着工业产业能力的进步和奢侈文化的平民符号化,广大民众在社会等级进展之后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而邮轮解决的也早已不是跨洋交通和迁移这类基本需求,其本身已经成为旅行的目的地,蜕变成为丰盛富裕的商业社会里的一种非物质化的消费行为。
    基于传统造物文化基因的新物态设计
    李杨,杨慕柴蓉
    2020, 2(5):74-79, 9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5.011
    [摘要](299) [HTML](0) [PDF 2.35 M](1090)
    摘要:
    通过对事物媒介符号的不擅长性的分析,明确包孕性顷刻对事物传递信息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为探寻传统造物的设计新范式提供思路。结合具体热点事件分析快消文化中网红直播现象快速崛起的致因,确立传统造物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原因,将两者进行比较融合,并实现由媒介符号的不擅长性引发的包孕性顷刻对传统造物向新物态设计转型的目标。最终以文化基因为落脚点,明确中国传统造物在面对新的设计生态环境时出现的媒介符号的不擅长性,通过情境的构建和包孕性顷刻的分析使之与现代设计生态系统相适应,从而为今后现代新物态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符号消费下的家具形态辨识与释义
    王瑾
    2020, 2(6):121-12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6.016
    [摘要](405) [HTML](0) [PDF 2.71 M](1110)
    摘要:
    符号是意义的承载物,是人类情感外观化的表现。人们把消费行为作为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建立社会关系的手段,进而表达自身独特的主体性。当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家具形态时,家具形态就会成为一种符号,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符号学方法论与家具消费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从家具形态的内涵入手,具体分析家具形态的多种符号释义和消费者对家具形态的识别认知过程,以及对应产生的心理变化。通过研究符号语义的传播方法,解释家具形态内涵与消费情感的互动关系,找出家具形态感知的基本模式和设计要素,探索家具设计与消费情感含义的本质联系,用符号学的观点揭示消费者对家具形态的辨识与释义。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末 页
    • 共4篇文献
    • 跳转到
    • Go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