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基于具身认知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交互情境重构研究
    冯宇,郑剑
    2025, 7(1):99-11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1.012
    [摘要](0) [HTML](0) [PDF 20.27 M](20)
    摘要:
    旨在探索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在数字技术背景下传承模式的创新及其实践可行性,并通过具身认知视角提供创新性策略和方法。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选择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具身认知理论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数字化交互设计之间的联系。通过开发一个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具身认知模型,并规划相应的技术路径,利用《宜兴紫砂陶制作》这一数字化游戏案例来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宜兴紫砂陶非遗数字化设计可利用具身认知的视角,通过体验流程构建、体验通道搭建和体验情境设置,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减少非遗传承在形式和时空上的限制,同时加深人文认知。这不仅使体验者能够直观地看到、学习并深刻体验宜兴紫砂陶的文化,还提升了公众对这一非遗技艺的认知与参与度,促进了非遗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为数字时代非遗的保护和活态传承提供了研究参考。
    从观影视角构建虚拟现实影像的具身认知
    贾云鹏,韦如珺
    2023, 5(1):49-5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09
    [摘要](396) [HTML](0) [PDF 8.82 M](760)
    摘要:
    虚拟现实影像颠覆了传统影像的观影方式,为观众营造了高度沉浸的虚拟幻境,由此产生了叙事空间中观众的具身认知需求,如何明确观众的叙事身份,在塑造具身认知的同时推动叙事,是虚拟现实影像创作中亟需关注的问题。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切入,分析并总结虚拟现实语境下的认知结构,基于观影视角的叙事设计提出具身认知构建的方法论,为未来的虚拟现实影像创作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基于知识表征理论的虚拟博物馆动态空间构成关系设计
    葛晓扬
    2022, 4(5):23-2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5.004
    [摘要](353) [HTML](0) [PDF 5.98 M](799)
    摘要:
    知识内容的表达形式和解释线索是多样的,每个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路径也不相同,但受到真实空间条件的约束,传统博物馆通常只能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呈现内容。虚拟博物馆可以突破传统展览条件的限制,实时重组空间的构成关系,为每位用户打造动态的展览空间和游览路线,将固定的展厅和展墙转换为可供自由探索与学习的动态知识网络,让知识内容以更适合学习的形式呈现。在相关的研究和设计应用中,应当尽可能排除真实空间形式或其他媒体形式的思维惯性,以知识内容的特点为基础,围绕用户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展开研究和设计创新。本文以认知学知识表征理论为基础,将知识内容的网络表征形式与展览内容在虚拟空间中的组织和浏览线索相结合,设计了多种虚拟博物馆的动态空间构成关系,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VR叙事体验视角下的古诗意境创构研究
    李颖,李松林
    2022, 4(4):41-4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4.006
    [摘要](323) [HTML](0) [PDF 7.26 M](1064)
    摘要:
    意境,作为古诗精神传达的核心要义,具有意象包蕴的文化功能,是古诗艺术的最高审美层次。诗性叙事视角下的“意”“象”互视与VR叙事体验视角下的意境创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VR叙事体验视角下的古诗意境通过虚拟物象、场景叙事、环境渲染等空间叙事手段传达古诗文化精神。研究了基于VR场景叙事视角下的古诗意境的创构途径与结构特点,并从“沉浸式体验”“意境创生”和“文化隐喻”等几个方面阐释了VR场景叙事对古诗意境表达的提升作用。
    VR体验情境下的邮轮建筑美学评价研究
    李震,王朝波,蔡凯钱
    2021, 3(2):53-61, 7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2.008
    [摘要](303) [HTML](0) [PDF 4.68 M](1289)
    摘要:
    邮轮旅游中,乘客对于情感价值的诉求越来越高。邮轮的建筑美学因素对提升游客的航程体验、塑造形象、打造品牌等方面的影响至关重要。论文借助虚拟现实手段,在对邮轮建筑美学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虚拟现实手段构建起交互体验式评估环境,并通过实例进行应用验证。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归纳梳理出邮轮建筑美学评价指标;应用灰色统计法进行筛选,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及权重;基于交互体验理论,借助VR技术,搭建起综合体验评估环境,实现了让不同角色以不同的情景模式和视角进行体验的目标,并能进行实时定量评价。以某邮轮为实例,借助所开发的系统进行评价测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后处理,得出针对性较强的评价结论。
    基于VR技术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业态与人流动线应急分析
    刘云,郑重
    2021, 3(3):65-70, 8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10
    [摘要](400) [HTML](0) [PDF 10.80 M](1088)
    摘要: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后,国际社会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宏观层面,还体现在具有公共安全意识和措施的微观层面。中国当代城市体系中,大规模的商业综合体作为人流密集的公共室内区域,占据着城市中心区。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商业综合体必须实现最快、最有效的防护功能。基于SEIR病理模型,获得不同时期的病毒传播性和感染率等方面的定量实验数据作为参考,本研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不同业态在虚拟体验空间中组成不同单元,以不同时段、不同业态作为不同目标点,对人流动线与人流密度的变化进行实验。同时,将虚拟现实中的数据可视化,进行仿真分析,依此提出空间设计防护的调整策略,探讨在中、高密度人群的公共商业空间中,降低突发事件影响的人流动线设计方法。
    环境设计中的人工智能视角
    季峰
    2020, 2(1):22-2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1.004
    [摘要](1277) [HTML](0) [PDF 4.71 M](2230)
    摘要:
    人工智能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工智能在环境设计的工具、方法、表达,以及设计内容的扩充、设计语言的丰富性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变革。本文从环境设计中的人工智能视角出发,探讨了在环境设计中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可能出现的革命性变化。对环境设计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人工智能在应用环境设计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从设计手段到设计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从互动能力、虚拟能力,到大数据的整合等,都是人工智能所具有的能力给环境设计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环境艺术设计从业者在应对这样的变革时,应建立更加系统化、立体化、数据化的设计活动体系及更加宽泛的设计理论体系。
    沉浸式艺术审美体验的自我发现与再设计
    穆楚乔,Robert Blalack
    2020, 2(6):67-7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6.009
    [摘要](877) [HTML](0) [PDF 1.93 M](1597)
    摘要:
    探讨沉浸式艺术这一新概念,研究其审美体验是如何有助于自我发现并运用于艺术创作再设计中的。沉浸式艺术是一种能够启发感知联觉的审美体验方式,可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世界”(真实和虚拟)之间的关系。“感知”、“关系”和“转换”是三个相互交织并贯穿全文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沉浸式艺术的研究基础。结合海德格尔“在世界上”(être-au-monde) 的观念来看,与其说“存在”,不如说人们沉浸并感知于这个世界中。然而,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通常是无意识的,对于感知的认识也时常是冷漠和忽视的。沉浸式艺术使这些感觉得以被强调,它突出了个人的感知运动能力,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身体本身的重视。又如Bergson所提出的“投机性关注是建立在一种感知机制的基础上的,这种感知机制从根本上允许对世界进行一定行动而不是仅仅了解这个世界”。因此,对于一个完善的沉浸式审美体验过程来说,重要的是使观众自然地参与其中。当无意识的行为转换为肉眼可见的视觉效果时,审美体验将会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关于沉浸式艺术作品的创作,可以结合西方艺术家Marcel Duchamp的Ready-made的创作理念和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研究怎样将被忽视的日常行为自然地转换为可见的,被重视的视觉效果,从而揭发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多种潜在关系。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南京鼓楼建筑情景复原
    赵菁,张乘风
    2020, 2(1):69-73, 7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1.013
    [摘要](575) [HTML](0) [PDF 7.73 M](1231)
    摘要:
    为了复原南京鼓楼最初的建筑形制动态情景变化,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并结合 Cinema4D三维建模软件的情景化数字复原流程。首先,对南京鼓楼的周边环境、建筑构件、室内陈设等进行研究,在现有测绘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情景再现设计,并利用三维建模技术,通过模型复原真实的建筑形制。然后,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明鼓楼建筑与观赏者的情景交互设计。南京鼓楼初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因历史变迁,其建筑规模、等级、做法均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明初鼓楼在每一个复建阶段的建筑定位仍然含糊不清。最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南京鼓楼建筑形制能够以可视化的形式得以保存。在虚拟过程中,提出了简化且真实的古建建模交互策略,让用户通过沉浸式体验,直观地感受古建复原、修缮的过程。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末 页
    • 共9篇文献
    • 跳转到
    • Go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