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近实景3D场景表征——青铜文物三维重建可视化研究
    贾高飞,朱喆
    2025, 7(2):26-3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2.004
    [摘要](3) [HTML](0) [PDF 6.38 M](2)
    摘要:
    在文物考古和展示中,对文物本身进行数字化的信息转化和展示能够更好地展示文物信息,拓展历史文化的传播内涵和形式,还能结合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交互和采集存档,为数字博物馆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效补充手段。针对文物的数字化三维重建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文物的外观信息,有效节省文物信息保存所需的存储资源和空间,对文物信息留存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引入神经辐射场方法对青铜文物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并对比倾斜摄影、3D Gaussian-Splatting 等方法的重建效果。结果显示神经辐射场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更好的重建效果,并有望为文物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交互、智慧展陈空间提供新的拓展思路。
    婴儿推车产品的科学演化发展与设计趋势研究
    周美琪,胡康
    2025, 7(2):104-11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2.013
    [摘要](3) [HTML](0) [PDF 23.12 M](4)
    摘要:
    人造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正成为产品设计的新关注点,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以量大面广的婴儿推车产品为对象,分析婴儿推车产品演化发展的现状,总结影响婴儿推车演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对婴儿推车产品的迭代设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首先,基于产品演化发展理论,综述了婴儿推车产品演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其次,基于PEST理论,构建了要素层、指标层两级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计算指标体系内的各影响要素权重;最后,以人、服务、技术、环境、物品等因素为核心研究指标,构建影响婴儿推车设计因素的系统可视化结构云图,指出影响婴儿推车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明确婴儿推车的设计趋势与面临的挑战。婴儿推车产品面临着同质化严重、成本与功能矛盾、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发展,婴儿推车产品设计正逐渐从技术驱动转向以人为本,逐步整合设计思维与绿色产品思维,满足婴儿推车产品多场景使用需求,向“产品+服务”体系转变。
    弱视医疗知识用户需求层次分析及可视化设计
    林哲戎,吕德生,杨静
    2024, 6(4):91-99, 11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4.012
    [摘要](12) [HTML](0) [PDF 24.12 M](103)
    摘要:
    研究弱视医疗知识的可视化设计策略,促进弱视医疗知识的有效传播;探索构建可视化设计运用系统模型,为弱视医疗知识可视化设计提供新范例。从用户需求出发,分析用户信息接收和回忆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访谈的调研方法获取用户对弱视知识认知的需求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感官、功能、知识、心理、交互5个层次构建用户需求层次分析系统,量化各层次下各因素评价指标,计算各层次因素权重并排序,分析用户的需求偏重,提出弱视医疗知识可视化设计基本策略并进行实践运用。提取重要用户需求因素后总结设计方向,探究弱视医疗知识的可视化方式,以实践运用验证医疗知识可视化模块的可行性,为弱视医疗知识的可视化和有效传播提供借鉴与参考。
    知识可视化在中医科普方向下的设计策略研究
    林璐婷,王瑾
    2023, 5(1):73-8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1.012
    [摘要](232) [HTML](0) [PDF 9.07 M](873)
    摘要:
    针对我国中医科普知识可视化设计的现存问题,探究更具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以提升中医知识在非医学背景普通民众中的认知度,指导大众健康生活并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多角度论证中医科普知识可视化设计研究必要性,结合具体史料缕清发展脉络并总结历史特点,为后续设计策略研究提供参考,进行大量实地调研以分析发展现状,根据调研结果指出现存问题,最后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并分析案例,以引出四大设计策略。四大设计策略有助于增强中医知识在非医学背景普通民众中的科普效果。中医科普知识可视化设计应做到简洁、权威、准确,具有针对性;不得忽视层级秩序与视觉流向的重要性;应注重融入创新思维以提高民众记忆留存率;还需协调整体风格,和谐中揉入适度变化,应以发展的眼光积极探索技术媒介带给中医科普知识可视化的可能性。
    走向“新活字”——汉字设计的未来图景
    韩绪,赵熙淳
    2022, 4(6):91-9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6.013
    [摘要](57) [HTML](0) [PDF 6.69 M](710)
    摘要:
    从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皆数”、柏拉图以“数”来构建“理念世界”开始,到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中普遍反映的“数”之美,再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以数值化、几何化的方法解剖古罗马碑文,西文字体设计正根植于“自然世界研究的数学化”这一西方文明大传统中,近代以来席卷了世界。在这里,字体所反映的不仅是审美趣味,而是西方人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方法这一根本性问题。那么,汉字设计在未来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变革中,是否也可能找到一条根植于自身文明的道路?古昔与未来之间是否存在着一条贯通的脉络?对于这些问题,希望站在思想史的角度加以讨论,厘清汉字设计的特殊性和未来可能展现出的全新发展路径。
    抖音短视频音乐传播可视化设计研究
    金玥,王家福
    2021, 3(1):104-11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1.015
    [摘要](607) [HTML](0) [PDF 10.64 M](988)
    摘要:
    随着短视频媒体形态的发展以及大众娱乐方式的变革,短视频在音乐大众化传播领域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竖屏独特的视频形态增添了很多新的商业变现途径,也让商业产品的宣发竞争愈发激烈,对于竖屏的视频传播可视化设计需求日渐凸显。本文以音乐类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对其音乐可视化传播活动及价值进行分析解读,找到音乐可视化特定要素,进行短视频再设计。通过分析竖屏视频快速发展的成因、手机用户信息需求和使用习惯等,分别从音乐可视化概念的特点、优势、设计要素及传播美学等方面进行探讨,尝试将音乐审美与短视频视觉表达手段相结合,以展示“视听结合”的多元艺术表现形式,进而研究听觉与视觉语言之间的关联和转换。研究发现自媒体带动了电子媒介人的崛起,从电子媒介人的基本概念出发,认识到电子媒介人是该媒介社会中的传播主体,进一步理解以“抖音”为主的短视频 APP带来的“人人皆创作者”的自媒体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抖音”等短视频 APP的音乐可视化发展。
    强时效性作战系统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
    孙涛,巢育龙,凌小东,罗军,杨建勋
    2020, 2(5):24-3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5.004
    [摘要](290) [HTML](0) [PDF 8.90 M](1654)
    摘要:
    针对信息可视化设计对于强时效性作战系统作战使用效能的重要性,以及对某类典型作战系统信息可视化设计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对如何突破基于主观经验的传统粗放式设计方法,将信息量大、信息表征复杂的作战系统高维数据最优地组织与呈现,提高作战人员的认知和使用效率开展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特定场景的作战任务流开展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全新理论,通过结合实例,给出了基于观察任务特征、频度因子和权重因子等开展信息架构设计、界面布局设计的方法,以及结合认知科学理论开展作战数据图形化设计的方法。以任务特征为中心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强时效性作战信息系统的作战使用效能,并可为各类信息系统的人机交互设计和信息可视化设计所广泛借鉴和采用。
    疫情可视化设计中的数据分析与表达方法研究——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可视化分析”为例
    蒋涪陵,汪泳
    2020, 2(2):32-3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6
    [摘要](1015) [HTML](0) [PDF 14.14 M](1800)
    摘要:
    围绕疫情数据可视化这一主题,研究如何针对突发事件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在数据量大、内容繁杂的背景下,基于可视化设计的方法论,探讨数据可视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报道中的优势,并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可视化分析”设计为案例,具体分析数据可视化从设计方法到结论的过程。分析、整理适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疫情可视化设计数据分析和表达方法,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设计介入、数据可视化的设计方法提供一定的补充。
    基于地理信息的疫情可视化设计探讨——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地图》可视化设计为例
    赖虹竹,汪泳
    2020, 2(2):39-43, 4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07
    [摘要](525) [HTML](0) [PDF 19.09 M](1095)
    摘要: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信息和数据的分析,探讨地理信息在疫情可视化设计中的方法及其艺术与社会价值。运用可视化、地图学的相关理论,辅以案例分析与实践性研究。从地理信息的位置、数量、关系等角度出发,聚合疫情信息和数据,借鉴信息可视化的方法,构建视觉语言的颜色、尺寸、形态等视觉化变量,完成对疫情地图的设计创作。将地理信息作为信息的模型与维度,探究可视化设计,提出疫情可视化设计的具体方法。疫情地图提高了时间与空间的信息精度,增强了用户的理解,可以为疫情区域防控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基于“一带一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视觉传达设计
    刘立新,钟京玉,王雪莹,战功
    2020, 2(6):91-9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6.011
    [摘要](428) [HTML](0) [PDF 6.15 M](1010)
    摘要: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和查证“一带一路”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信息演变过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全景沉浸式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的云平台收集整理历史文化大数据,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各种通用端口和外接AR/VR设备,使用户在“沉浸式”场景中生动地感受到历史演变过程。本系统以时间轴、内容轴的叠加,展示基于精准位置的数据形成的地图,通过人工智能逻辑整理集成,实现视觉传达视角下的信息可视化。首先,用户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历史名人、历史事件、考古遗迹、传统文化”等相关历史地理信息,建立多维数据库存储于系统之中。然后,用户可通过检索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