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浅析动画电影《深海》中角色形象塑造
    费汐彦,刘庆立
    2024, 6(6):40-4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07
    [摘要](0) [HTML](0) [PDF 1.01 M](2)
    摘要:
    通过对动画影片《深海》中角色形象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动画影片中角色塑造的重要性。以动画电影《深海》为例,从主角和配角的角色形象入手,结合电影剧情,分析和探讨电影中角色形象的设计和作用。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动画电影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动画电影行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动画佳作,动画电影的内容和题材也变得更加丰富,主题思想也变得各不相同。与题材、主题、故事等内容要素一样,角色也是动画作品中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其中,主角是电影的招牌,其优秀的形象可以深入人心,配角在电影中虽然不如主角出彩,但是它在影片的创作中也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角色的塑造是动画电影制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是故事的核心,也是观众与电影之间的桥梁。因此,以动画电影《深海》为例,对电影中的角色塑造进行浅析,希望能为动画电影创作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帮助他们创作出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角色形象。
    从“符号”到“真人”——中国动画电影中父亲形象塑造演变研究
    彭馨仪,殷俊
    2023, 5(5):19-24, 5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5.004
    [摘要](301) [HTML](0) [PDF 10.08 M](552)
    摘要:
    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父亲形象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不仅指具体的人,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父亲形象的演绎一直与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挂钩,伴随其变迁而演变。从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中象征权威与秩序的符号化的“霸权式”父亲,到温柔智慧的“理想化”父亲,到顺应时代观念变化下而出现的“窝囊废”父亲,再到如今传统两性观念被打破的局面下,变得更加鲜活与个性化的父亲,其形象的演变,映射了时代发展下大众对于父亲形象内在的认知与情感的转变。
    文化转译视域下的国产系列动画创新设计研究——以《中国奇谭》为例
    沈艾雯
    2023, 5(5):25-31, 6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5.005
    [摘要](874) [HTML](0) [PDF 14.09 M](533)
    摘要:
    以《中国奇谭》为例,探析基于文化转译视域下的国产系列动画创新视角与方法策略,旨在探索国产系列动画创作新思路,挖掘以系列动画为载体的文化转译新路径,以实现活化传承多元文化的目的。构建文化转译模型,依托爱德华·霍尔的文化冰山理论,对国产系列动画《中国奇谭》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提取,以跨媒介、跨时空、跨文化三维度,系统剖析多元文化在系列动画中的呈现方式,实现文化的转译重构。通过多维度的文化解读和创新转译,为国产系列动画融入文化元素的方法策略提供理论范式,助力国产系列动画更好彰显中国话语、中国气韵、中国风貌,同时将多元文化与时代语态相联结,能够完成精神传承的时代化转译,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浅析动画电影《深海》中角色形象塑造
    费汐彦,刘庆立
    2023, 5(6):40-4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6.007
    [摘要](236) [HTML](0) [PDF 6.98 M](851)
    摘要:
    通过对动画影片《深海》中角色形象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动画影片中角色塑造的重要性。以动画电影《深海》为例,从主角和配角的角色形象入手,结合电影剧情,分析和探讨电影中角色形象的设计和作用。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动画电影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动画电影行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动画佳作,动画电影的内容和题材也变得更加丰富,主题思想也变得各不相同。与题材、主题、故事等内容要素一样,角色也是动画作品中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其中,主角是电影的招牌,其优秀的形象可以深入人心,配角在电影中虽然不如主角出彩,但是它在影片的创作中也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角色的塑造是动画电影制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是故事的核心,也是观众与电影之间的桥梁。因此,以动画电影《深海》为例,对电影中的角色塑造进行浅析,希望能为动画电影创作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帮助他们创作出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角色形象。
    动漫化人脸生成下的角色面部夸张要点分析
    沈华清,李晓璐,林愈洋,陈忠豪,李融
    2023, 5(2):87-9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2.013
    [摘要](183) [HTML](0) [PDF 15.27 M](609)
    摘要:
    针对我国当代动画人物面部夸张本土化不足的问题,尝试在夸张趋向上进行认知和方法的突破。通过分析东西方动画人物设计夸张的差异性,指出当代中国动画在夸张方法上的缺陷和可突破重点。借助动漫化人脸生成平台,从真人照片快速生成大量动漫化人脸,在对比分析及人工干预的基础上,归纳生成夸张要点和其在动画人物设计中的应用,并根据东亚人种头面部特征和中国传统面相学理论探讨其他影响本土动画人物设计面部夸张因素。“普遍加大眉眼间距”“普遍保留或夸张不对称性”是动漫化生成过程中体现出的适配本土动画人物设计的生成夸张要点;此外,还应当在“脸型的几何化夸张”“五官的性格化夸张”“添加中国面孔常见的细节特征”“年龄性的夸张”和“美术风格的夸张”等方面进行多样化夸张设计;AI生成的方法能够为动画人物设计提出可借鉴的思路,但AI生成在艺术设计研究中的应用离不开传统文化理论和艺术家的指导。
    新时代中国动画艺术知识体系创新研究
    黄心渊,刘书亮
    2021, 3(3):96-10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13
    [摘要](1034) [HTML](0) [PDF 800.19 K](1420)
    摘要:
    中国动画学术研究的各个子领域不断涌现新的成果,但作为一个年轻的知识生产领域,其仍缺乏研究范式的突破,对动画艺术知识搭建系统性不足,且国外对中国动画研究的浅表化也带来了评判偏差和理论偏误。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动画艺术知识体系创新研究”将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纲,以历史传统为源,以时代精神为风向标,以新技术语境为延展,以人才培养为养料,通过五大子课题共同推进,并形成一套完整而创新的中国动画艺术知识体系。
    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下的中国动画创作及理论创新研究
    殷俊,黄秋儒,沈艾雯,陆紫瑶
    2021, 3(1):118-12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1.017
    [摘要](1166) [HTML](0) [PDF 13.62 M](1647)
    摘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和灵魂,是推进经济、社会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范畴,丰富了国家形象的时代内涵,也对国家文化形象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美术视觉设计、角色塑造、故事架构等的呈现,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其理念、价值和精神,对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中国动画创作及理论发展历程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变迁,探究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下的中国动画创作及理论现状。比较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下的美国、日本动画创作及理论,反思国家文化形象建构下的中国动画创作及理论创新。从动画作品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寻求突破契机,实现优秀传统观念与价值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视野构建多维认同,挖掘中外文化的交互点、契合点,根据国家特点整合传播模式、建立匹配的传播渠道,提高中国在国际的品牌认知度。
    《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评析
    张引
    2020, 2(4):45-5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8
    [摘要](1883) [HTML](0) [PDF 10.18 M](3731)
    摘要:
    2019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经上映,便广受赞誉,成为近些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里程碑式的佳作。该片内容方面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改编,形式方面颇具中国美学风格。但是,针对动画角色造型中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尚有值得辨析与反思的问题。传统文化符号承载形式与意义双重属性,该片在形式层面,通过传统文化符号表现了角色造型的形式美感。但在意义层面,传统文化符号尚未满足剧情文本需求。即符号意义与故事内容、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应形成逻辑自洽的审美系统。
    当动画遇见“新媒体”——兼论新媒体的概念与三种媒介范型
    刘书亮
    2020, 2(2):65-7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2
    [摘要](342) [HTML](0) [PDF 8.63 M](1097)
    摘要:
    本文提出了言说“媒体”一词的三种范型,即表征系统、创作材料与传播平台。在这三种范型之下,人们对新媒体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的论述为动画在三种范型下的新媒体语境中找到了其所处的不同位置。文章先讨论了当代艺术领域的动画实践是如何作为创作材料范型的新媒体形式被纳入正统艺术史中的,同时指出了其在动画影像内部进行探索的不足;相较而言,动画媒介须在表征系统范型下方能得到更加直接的美学与风格研究。另一方面,传播平台范型下的新媒体,即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动画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已经获得了大众的充分关注,而不像当代艺术动画实践那样过于小众。动画,以及动态影像媒介全体,虽然因为三种媒介范型而具有了多重内涵,但是实际上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关联,而非全然割裂。
    动画在口述历史影像化呈现中的应用
    刘嫱,刘书亮
    2020, 2(2):79-8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14
    [摘要](401) [HTML](0) [PDF 5.37 M](1133)
    摘要:
    带有口述历史要素的纪录片,其故事化、视听化的表达特点增强了口述历史的接受体验,而动画在口述历史的影像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实拍影像素材缺席的状态下,动画影像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此外,动画还能起到风格化呈现的作用,大大增强纪录片的表达效果。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