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从“社会批判”到“设计批评”——《黑暗时代的设计:阿伦特辞典》评述
    卢川
    2024, 6(1):11-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1.002
    [摘要](356) [HTML](0) [PDF 598.42 K](520)
    摘要:
    通过分析《黑暗时代的设计:阿伦特辞典》的体例与内容,对其借用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哲学与政治学观念,对设计问题进行批判的研究方法与结果进行了评述,并进一步探讨社会批判与设计批评及其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亨利·列斐伏尔的设计批评视角
    陆丹丹,王天鹏
    2021, 3(2):1-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2.001
    [摘要](415) [HTML](0) [PDF 809.48 K](1312)
    摘要: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是法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批评家之一,其理论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社会思想的走向。然而,他在我国设计学界却长期被忽视。日常生活批判、城市社会学和空间生产理论是构成列斐伏尔理论体系的三大支柱。其“日常生活批判”从哲学批判转向微观的社会学批判,对于现代设计文化的研究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他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社会学批判为设计批评的理论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消费主义批判视角;而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将现代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可视为不可多见的设计批评理论,对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具有范式性意义。
    女性主义设计史的范式与方法
    张黎,郑姣
    2021, 3(5):15-2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5.003
    [摘要](458) [HTML](0) [PDF 8.24 M](1193)
    摘要:
    传统设计史研究秉持的“性别无涉”原则实际上是对女性经验及其历史贡献的漠视。女性主义设计史以女性主义作为立场,以身体经验、身份认同与日常生活作为其核心范式,以女性书写作为主要策略,是对传统设计史及其所蕴含的男性中心主义进行的批判、反思与纠偏。女性主义设计史追求的是基于史实的价值判断,强调的是批判性的历史叙事,是以性别多元论作为关怀伦理对设计史话语体系当中的剩余物进行重新配置,代表了当代史学研究伦理转向的先锋力量。
    设计批评视角下的中国设计理论发展七十年(1949—2019)角色变迁及其身份话语
    王敏
    2020, 2(4):9-15, 2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2
    [摘要](1245) [HTML](0) [PDF 10.88 M](2581)
    摘要:
    回顾与评价中国设计理论七十年的基本历程及其角色变迁,并从设计批评的角度审视设计理论之于设计的作用及影响。通过回溯这七十年的设计理论发展之路,对不同时期的角色、作用以及影响进行了宏观层面的评述。指出在设计理论学科发展过程之中,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认识之外,机构、专家个人以及学科等也成为影响中国设计理论发展的因素。分析中国设计理论发展的七十年,总体上在三个不同阶段重新认识并定义了设计的角色和身份话语,并从设计批评的视角剖析了其中的问题。
    “技”与“美”的相向而行
    袁园
    2020, 2(4):28-3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5
    [摘要](1013) [HTML](0) [PDF 9.00 M](1425)
    摘要:
    对“技”与“美”辩证统一关系的思考,在全媒体时代以及设计赋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当代设计作为显性表征,集“技”与“美”于一身,而“好”的设计必然是“技”与“美”的正面碰撞并完美融合的最终呈现。因此,两者相向而行才是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这一趋势又改变了设计批评的固有观念与方式,并引导其朝着多元化发展。本文以当下中外优秀设计实例为切入点,探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设计发展的变化与趋势;梳理“技”与“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并对“后疫情”时代设计的动态发展对当代设计批评的多元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
    批判与超越——设计运动在设计批评中的角色和意义
    董智斌
    2020, 2(4):34-3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6
    [摘要](809) [HTML](0) [PDF 5.45 M](1630)
    摘要:
    设计运动和设计批评是人类设计系统演变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设计系统不断调整、演进的驱动力量。本文从生态理论的视角通过对历史上设计运动的分析来阐释设计运动在设计批评中的角色和意义。设计运动不仅指向设计的生产,它还贯穿于设计的批评、鉴赏和消费等环节。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群体性活动,设计运动对设计现状的批判、超越的特性,求新、求变的诉求以及设计运动主体、客体、目标和方式的共生关系构成了设计运动介入设计批评的内在要求,设计运动的这些内在特质构成了其设计批评的重要模式和驱动力。然而,设计系统的动态性和设计运动的生态位使设计运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设计批评中既有丰富多彩的一面,又存在着诸多历史性相似或相通的一面。对于这一规律的探讨对反思中国语境下当代设计批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设计批评视野中的四川旅游文创产品开发
    詹颖
    2020, 2(4):39-44, 5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7
    [摘要](455) [HTML](0) [PDF 8.41 M](1438)
    摘要:
    四川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对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当下四川旅游文创开发中,由于体制机制、品牌管理、设计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导致设计过程中出现文化资源转化不充分、设计形式高端化和同质化并存、设计类型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应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完整的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产业链,以“品牌联名”的形式形成聚合效应,以“文创 +”的设计模式创新旅游文创商品的购买与使用体验,以设计带动乡村振兴、以文创推动精准扶贫等路径,推动四川旅游文创设计更好更快地发展。
    城市老旧工业住宅街区的设计整改及艺术文创活化探索
    曾巧,曾玲
    2020, 2(4):51-5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9
    [摘要](186) [HTML](0) [PDF 13.66 M](1192)
    摘要:
    拟探索城市老旧工业住宅街区的现存整改模式中面临的被动的“拆”、消极的“弃”、乱象的“替”等需批评警示的设计困境及全新的艺术文创活化整改设计手段。通过重庆特殊钢铁集团住宅区石井坡街区的彩绘文创升级改造这一推动从环境到制度的更新复兴个案,说明自上而下的政府组织更新模式,可以活化街区更新因子,塑造老工业大住宅自身独特的时空环境特色。通过艺术文创活化改造,解决城市文化断层、街区品质低劣、居住环境保护主体观念缺失等问题,使特色景观街区具有全新的价值,能够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激发居民积极参与建设维护的文化价值。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末 页
    • 共8篇文献
    • 跳转到
    • Go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