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皮尔斯符号学视角下的“日常汉服”研究
    梁佩琦,邵新艳,梁燕,王保鲁
    2024, 6(1):93-11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1.012
    [摘要](202) [HTML](0) [PDF 2.65 M](624)
    摘要:
    针对社交平台上日常汉服的穿搭分享和设计生产的热潮,分析并探索日常汉服及其现象的本质和意义。通过文献分析和词频分析法得出访谈的关键材料,对30名不同行业的汉服研究者、设计师、商家、消费者等进行开放性访谈。利用扎根理论提取三个日常汉服的构成因素,结合皮尔斯符号学,构建以解释项为主导的日常汉服的三元符号表意系统。日常汉服包含“日常性”“建构性”和“文化象征性”三元性质,解答了日常汉服及其现象的内涵特性、实践模式、本质动因意义这三个关键问题,为推动传统服饰的现代日常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作为符号系统的中小学校服设计动因与机制
    梁燕,顾卓,孙馨
    2023, 5(5):101-111, 1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5.013
    [摘要](238) [HTML](0) [PDF 24.42 M](515)
    摘要:
    从符号学角度论证中小学校服的设计动因与机制。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扎根理论,以中小学校服“设计动因与机制”为核心范畴,论证了中小学校服设计的三个主范畴。其中“功能属性”与“情感动机”为并列关系,二者与“设计形式”之间为因果关系,三个主范畴共同生成“中小学校服设计动因与机制”的理论框架。作为“制服”的中小学校服设计机制是由“功能属性”和“情感动机”共同决定的符号系统,除承担展现校园形象、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以及仪式感作用之外,还承担了校园管理与秩序监督、安全与保护、育化意义。这是由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决定的,是必须优先于其他需求满足的符号效用系统。
    公交服务系统APP的色彩语义编解码研究
    郭智婷,易晓,J.W. Drukker
    2020, 2(5):10-1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5.002
    [摘要](913) [HTML](0) [PDF 2.37 M](1444)
    摘要:
    从色彩语义的角度,结合心理学、符号学、产品语义学等知识,对公交服务系统APP色彩的外延意指和内涵意指两个层级的色彩语义进行系统分析,采用符号学编解码理论及方法,对公交服务APP中的色彩设计进行语义构成、语义传达和语义设计,研究得出其色彩设计框架。色彩符号外延语义表现为“显在”关系,由公交服务系统APP色彩直接说明内容本身。内涵语义是第二层级,表现为“潜在”关系,间接说明公交服务系统APP色彩内容以外的内容,在使用环境中显示出的心理性、社会性或文化性含义。经过对公交服务系统APP色彩语义要素中设计师—用户—色彩设计关系分析,通过设计编码、使用译码、最终效果的解码与反馈等,完成编解码的过程。通过分析用户对色彩语义的认知及色彩组合的感知模型,分析用户在接受色彩符号时对其语义的解码思路,研究公交服务系统APP色彩设计方法,提高用户对色彩语义解码的效率和质量,为公交服务系统APP的色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符号学视角下的手机交互设计
    王杨,裴学胜
    2020, 2(3):124-12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3.018
    [摘要](254) [HTML](0) [PDF 6.58 M](1411)
    摘要:
    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媒介,符号学理论在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的设计与研究逐渐偏重于用户体验,而交互设计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以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以及符号传达过程中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探究手机交互界面及交互方式设计中的符号学意义。手机交互界面及交互方式的优化与设计,将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满意度,增强品牌竞争力。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末 页
    • 共4篇文献
    • 跳转到
    • Go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