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民族服饰文化交融——以清代云南武定彝族服饰为例
    刘乐瑶,王羿
    2025, 7(1):41-5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5.01.005
    [摘要](0) [HTML](0) [PDF 2.40 M](12)
    摘要:
    云南武定地区的彝族服饰,鲜明地承袭并展现了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风貌,更是博采众长、相融相通的典范。基于相关文献与实地考察,以云南省武定县彝族传统女服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背景、服饰形制、纹样装饰、服饰工艺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探索清代云南社会变迁之下民族文化交融对武定彝族服饰的影响。云南武定彝族服饰通过结构形制的共享、纹样装饰的交流和工艺技术的融汇,丰富着彝族服饰文化,展现了西南民族地区以服饰作为文化媒介,在物质、精神文化层面与外界不断汇聚交流,进而达成深刻文化认同与共享的现象。
    互动艺术美学的“时间性”具身设计研究
    郑达,彭晴雯,闫晓雪
    2024, 6(4):9-1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4.002
    [摘要](207) [HTML](0) [PDF 19.30 M](144)
    摘要:
    以艺术作品在时间上的背景化为切入点,探讨当代互动艺术的关注点从“创作时间”转向“互动时间”,艺术创作实践逐渐从“身体结构”转向“具身行为过程”。将互动艺术的“持续、实时和延迟”三大时间特性与不同层次的时间结构和节奏设计相融合,探讨时间要素和参与者行为的具身设计,研究分析互动艺术中的时间结构。借助互动艺术的器具性和现象学的研究语境,在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探讨互动艺术的所带来的感知刺激和强弱交互程度和等级,揭示时间元素在互动艺术作品中的“过程活性”和“内在无限性”的创作路径和具身交互潜能。通过探索时间性在互动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为艺术与科技交汇的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品牌架构战略下智慧政务APP品牌视觉设计策略研究
    陈芝琳,裴炅
    2022, 4(4):85-94, 10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4.012
    [摘要](287) [HTML](0) [PDF 21.48 M](712)
    摘要:
    全球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竞争激烈,我国致力构建集约化政务APP和提供高质量政务服务的现状下,以政务APP品牌构建视角,探讨在品牌架构战略指导下整合政务APP品牌视觉设计方案。经问卷调研、单人访谈、个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推理论证。基于品牌架构战略,使用背书品牌战略、子品牌战略、品牌化集合体战略梳理政府品牌、城市品牌、智慧城市品牌、政务APP品牌之间的层级关系,提出相应设计策略,加辅政务APP构建细则,全方位地介入其品牌计划。在品牌架构战略视角下,整合政务APP设计策略将是一种创新性设计方案,联合了政府品牌与城市品牌整体设计规划,为我国发展高水平、集约规模化的政务APP品牌提供新思路。
    山水画屏视域下的古人造园法解析
    陈高明,王子玥
    2021, 3(1):47-5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1.007
    [摘要](352) [HTML](0) [PDF 10.07 M](1046)
    摘要:
    中国的山水画屏是中国传统的家具陈设,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和艺术交融的空间装饰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思想变迁中孕育的山水画屏,不仅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风光的描摹,体现了千百年来古人对于空间环境的探索,更表达了他们对于理想居所的诉求。由此可见,山水画屏是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和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探究山水画屏为着手点,通过研究山水画屏的发展历史、功能作用以及其与古人造园之法的交融点,分析其对于古典园林的影响,以期为今人造园提供新思路。
    基于中国首制邮轮室内设计的传统空间元素转化方法分析
    周瀚翔,崔笑声
    2021, 3(3):71-8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11
    [摘要](199) [HTML](0) [PDF 14.09 M](893)
    摘要:
    大型邮轮是我国一个新兴产业,对邮轮空间中的文化传承提出了时代需求,邮轮中传统空间元素的转化应用成为亟待解决的设计问题。在当前消费文化主导的社会背景下,体验经济受到追捧,传统基因必须与信息技术发展及新材料迭代相结合,空间状态与建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需要对传统空间元素逻辑重新进行编辑。本文在语言学、符号学的语境下,以“表征形式”、“文本结构”、“转化方法”3个层面为切入点;以文本句法逻辑研究传统空间元素的形式、结构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传统空间元素当代转化的可行思路,结合实际案例,总结邮轮内部空间中传统空间元素应用的具体方法。
    基于空间句法邮轮公共空间组构比较与评价
    李韵怡,陆邵明,张春雨,谭正,陶聪
    2021, 3(3):84-9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3.012
    [摘要](300) [HTML](0) [PDF 24.61 M](991)
    摘要:
    邮轮公共空间作为游客活动的主要场所,会直接影响游客整体的乘坐体验。如何将邮轮公共空间组构有效提升,满足游客的身心需求是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在研究思路上,本文将尝试探索一种针对内部公共空间的研究模式,通过借助空间句法软件,以嘉年华系列邮轮展望号(Carnival Vista)、威尼斯号(Costa Venezia)、首制船的中庭公共空间作为代表性邮轮的中庭空间进行比较分析。主要针对空间连接度与视域整合度,评价中庭空间组构中的特点及其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研究目的意在指导未来的邮轮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批判与超越——设计运动在设计批评中的角色和意义
    董智斌
    2020, 2(4):34-3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06
    [摘要](809) [HTML](0) [PDF 5.45 M](1628)
    摘要:
    设计运动和设计批评是人类设计系统演变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设计系统不断调整、演进的驱动力量。本文从生态理论的视角通过对历史上设计运动的分析来阐释设计运动在设计批评中的角色和意义。设计运动不仅指向设计的生产,它还贯穿于设计的批评、鉴赏和消费等环节。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群体性活动,设计运动对设计现状的批判、超越的特性,求新、求变的诉求以及设计运动主体、客体、目标和方式的共生关系构成了设计运动介入设计批评的内在要求,设计运动的这些内在特质构成了其设计批评的重要模式和驱动力。然而,设计系统的动态性和设计运动的生态位使设计运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设计批评中既有丰富多彩的一面,又存在着诸多历史性相似或相通的一面。对于这一规律的探讨对反思中国语境下当代设计批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直榫与穿插结构结合的多功能组装家具设计
    李娜,张乘风
    2020, 2(2):141-14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5
    [摘要](371) [HTML](0) [PDF 6.78 M](1443)
    摘要:
    在当前使用群体对家具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增加的同时,希望家具结构可以满足简洁明了、运输便利、组装方便等需求。基于社会市场需求,在家具拼装结构方面,采用将中国传统榫结构中的直榫结构与现代结构中的十字穿插组合结构结合的方法,利用结构横向与纵向的交织原理,以最少的材料实现家具承重能力的最大化,同时限定家具每个组成零件的尺寸、槽口、凹凸等细节位置。利用结构拼装组合的设计形式,在满足家具基本结构的同时,使各个结构交织穿插,实现家具的多功能要求,
    基于创新性的多功能屏风设计
    侯小莉,张乘风
    2020, 2(2):145-14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6
    [摘要](454) [HTML](0) [PDF 6.06 M](1376)
    摘要:
    屏风是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传承,随着人文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趣及需求都发生了改变,屏风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如何使屏风的设计迎合现代审美需求,以及如何实现屏风的多功能创新设计,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在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对屏风展开创新设计。在结构方面,将传统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引入其中;而在功能方面,将置物与展示等功能融合。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屏风创新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创新设计,不仅增强了屏风结构的稳定性,满足了人们多变的需求,而且易于拆卸和运输,迎合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屏风的多功能设计,不仅可以从结构和功能方面进行,而且可以从材料等方面切入。当然,这些都要坚持以创新性、安全性、装饰性为原则,并且兼顾人性化。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末 页
    • 共9篇文献
    • 跳转到
    • Go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