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物以致用”多元化:传统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价值取向
    王儒雅,董占军
    2024, 6(1):83-8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1.013
    [摘要](80) [HTML](0) [PDF 774.59 K](402)
    摘要: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美术应在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担起应有的责任,为此而探索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下历史阶段的创造性转化。通过确立传统手工艺品物以致用的根本属性,从“物与用”“物与艺”“物与技”“物与市”四个方面探讨传统工艺美术立足于当代社会环境、服务于当代文化需求的创造性转化价值取向。回归物以致用不仅是传统工艺美术继承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传统工艺美术所依存的传统价值观在当代文化中找到落脚点,使传统中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被弘扬起来,创作出符合时代内涵的现代表现形式的必经之路。
    “美美与共”:探赜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当代传播价值
    张犇,张知临
    2023, 5(4):1-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4.001
    [摘要](267) [HTML](0) [PDF 802.97 K](638)
    摘要:
    从构建中国特色的实际理论创新的需求出发,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当代传播价值。基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生成范式,探讨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对时空转化、社会转型、主体转变三者的适应途径,为发挥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当代文化传播要求构建理论基础。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蕴涵三大维度,六种价值,不仅是打造文化“当代性”的需要,更能为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出应有之力。在构建新时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势之中,“在场性”价值显著。
    李格尔的设计思想探赜
    刘毅
    2023, 5(5):112-118.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5.014
    [摘要](103) [HTML](0) [PDF 7.93 M](638)
    摘要:
    李格尔是十九世纪晚期重要的艺术史家之一。从发生学、本体论到认识论,李格尔的诸多理论及概念阐发,均为现代艺术史学科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广泛与深刻的影响。比较而言,李格尔有关建筑及工艺美术的讨论则少有受到学界关注。事实上,针对复古主义建筑风潮的理论批判,以及基于各类工艺美术而形成的风格论,不仅显示出李格尔独特的设计思想与设计史观,而且是理解“艺术意志”概念、反思形式主义方法论的必要补充及不可绕行的理论路径。
    新中国设计史的研究路径与逻辑( 1956—2020)
    杨简茹
    2021, 3(5):7-1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5.002
    [摘要](910) [HTML](0) [PDF 8.00 M](1186)
    摘要:
    中国设计史的研究路径与逻辑起点,是随着工艺美术部、工艺美术研究所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种制度的演变而开始的。从 20世纪 50年代开始的“美学大讨论”到 20世纪 80年代“技术美学”的发展,以及对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翻译与引介,促使国内的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不断反思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七十年来,中国设计史在讨论、摸索、借鉴、尝试、反思的路径中前进。时至今日,中国设计史研究视野具有更加全球化的特征。在全球互联网发展和人工智能热潮的背景下,设计研究也必须兼顾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交叉学科的属性,才具备学科独立的基础。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末 页
    • 共4篇文献
    • 跳转到
    • Go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