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环太湖地区文化景观的时空层积与特征解译研究——以常州为例
    王心怡,黄伊涵,汪瑞霞
    2024, 6(3):17-25, 76.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3.003
    [摘要](71) [HTML](0) [PDF 15.21 M](179)
    摘要:
    太湖地区以太湖为中心,形成碟形洼地,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常州作为太湖平原西北部的区域中心,是早期有人类开发历史记载的重要地区,自古即为运河沿线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过系统梳理文化景观特征与时空演变,为现代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地域文化景观这一视角重新审视常州地区,将其理解为融合了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的层状体系复合系统,借助文化景观的研究思路,以朝代更迭为时间线索,从历时性、共时性两个维度逐层揭开常州地域文化景观体系中各要素的发展情况,探索古代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并从时空层积、空间特征、关联性内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译。在大运河文化带战略框架下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为沿运城市的文化复兴和高质量城乡营建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从“符号”到“真人”——中国动画电影中父亲形象塑造演变研究
    彭馨仪,殷俊
    2023, 5(5):19-24, 5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5.004
    [摘要](305) [HTML](0) [PDF 10.08 M](556)
    摘要:
    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父亲形象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不仅指具体的人,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父亲形象的演绎一直与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挂钩,伴随其变迁而演变。从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中象征权威与秩序的符号化的“霸权式”父亲,到温柔智慧的“理想化”父亲,到顺应时代观念变化下而出现的“窝囊废”父亲,再到如今传统两性观念被打破的局面下,变得更加鲜活与个性化的父亲,其形象的演变,映射了时代发展下大众对于父亲形象内在的认知与情感的转变。
    20世纪早期躺椅的设计演变及历史编纂学分析
    张舒也
    2022, 4(3):82-89.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3.012
    [摘要](745) [HTML](0) [PDF 11.40 M](932)
    摘要:
    探讨20世纪初期在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发生的从理疗躺椅到现代躺椅的设计演变,并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史学家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转变。通过历史编纂学的研究方法从3个角度进行梳理和论证。首先从文化维度分析人们对斜躺姿势和“舒适”概念的认识转变,其次从生理科学维度看人体工程学角度下椅子与人体的关系,最后从社会维度针对现代躺椅作为现代主义标签这一现象在物质文化研究方法论层面进行反思。从文化史、科技史角度将各时期史学家对斜躺姿势、“舒适”概念与人椅关系的观点发展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避开传统的现代设计史研究视角,对躺椅的设计演变进行更为多元的探讨和理解。
    从《明皇幸蜀图》看唐代前期女子服饰特征与演变
    夏侠
    2020, 2(6):45-5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6.006
    [摘要](841) [HTML](0) [PDF 6.65 M](1519)
    摘要:
    通过解读《明皇幸蜀图》中的人物着装特征,探讨唐代前期女子服饰流行元素的来源和演化。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比较研究等手段,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画中呈现的服饰信息,归纳其中的冠服类型与文化符号。对比古画《明皇幸蜀图》里的直观图像与其他历史资料,分别阐述襦裙、半臂、帷帽、风帽等服饰类型的造型特点及其产生渊源。指出《明皇幸蜀图》准确反映了唐代宫廷女子远行装束特征,其中存在明显的西北少数民族元素,并且还发展出多样化的穿搭方式。唐朝前期的潮流更迭并非是将之前的款式直接废弃,一些帽冠也另有原型。逃难过程中贵族女性穿着的服饰仍胡风浓郁,充分证明了当时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入程度。
    中国古代工艺礼器——长江三角洲地区玉璜形制分析
    毕倩茹,詹和平
    2020, 2(2):110-11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2.020
    [摘要](362) [HTML](0) [PDF 7.91 M](1215)
    摘要:
    玉璜,是我国东南地区最早发现的玉器,作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设计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目前学术界对玉璜的分析已深入到性别考古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首属长江三角洲地区玉璜的出土量最大。笔者在南京博物院实地考察,拍照记录,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从玉璜的起源、功能和时代演变等方面入手,以江苏地区玉璜的形制为突破口,对玉璜进行研究概述。
    中国古代设计中的服务设计思维
    周俊俊,江牧
    2019, 1(1):37-40.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19.01.005
    [摘要](593) [HTML](0) [PDF 9.46 M](1290)
    摘要:
    从中国古代设计的视角对古今服务设计思维的存在和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对古今器物属性、古今公共服务设施和古今服务对象的分析,探讨服务设计从古至今的发展和变化。服务设计不是人类设计发展中的自我产物,它是文化的载体,经过劳动、生活和时间的沉淀。它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设计一脉相承,又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古代设计有丰富多样的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服务的精神与内涵,由此初探服务设计,为现代服务设计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末 页
    • 共6篇文献
    • 跳转到
    • Go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