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检索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场所”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环境设计研究——以浙江省松阳县的实践为例
    程雪松,关雅颂,卢俊辉
    2022, 4(6):53-61.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6.008
    [摘要](229) [HTML](0) [PDF 14.84 M](710)
    摘要:
    随着全面脱贫的基本实现,我国的乡村振兴已经迈入了新阶段。改善环境、更新产业、推进治理、传承文化等都是今天乡村振兴无法回避却又难以各个击破的问题,艺术设计需要同乡村的环境系统建立有效连接并持续互动方能牵引这些问题整体解决。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松阳县环境设计实践展开思考,借助于“场所”的方法进行讨论,由认同感、方向感和归属感三个方面重新理解设计如何兼顾自然环境的观照、人造环境的营建和社会环境的培育,从而整体化、深层次地改善环境品质,化解文明危机。以“场所”视角开展乡村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探索一条既立足现实又符合我国历史和文化脉络的现代乡村发展之路。
    当代数字化科技背景下环境设计的艺术与科技共生性
    董治年
    2021, 3(2):89-93, 10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2.013
    [摘要](532) [HTML](0) [PDF 1.72 M](1458)
    摘要:
    全球化背景下,网络与数字化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必然趋势。当代环境设计实践的日新月异,让人们在探讨设计时,基于对传统物质对象的讨论去探究设计价值观层面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科技驱动力。从数字时代对环境空间概念的拓展、数字影像对环境设计实践的影响、交互设计对环境设计实践的影响、虚拟现实对可持续环境设计应用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赛博空间作为人类开辟的第五维空间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实体空间的概念界限,在设计实践与教育领域大大丰富了环境设计的概念。研究得出,设计数字化的崛起使电子信息时代将艺术与技术重新融为一体。数字化时代的新技术可为环境设计带来新的可能性,而虚拟现实作为计算机生成的一种特殊环境,使今天的环境设计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技术,并将设计的更多精力与重点投入到这个虚拟环境中。
    环境设计中的人工智能视角
    季峰
    2020, 2(1):22-25.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1.004
    [摘要](1277) [HTML](0) [PDF 4.71 M](2230)
    摘要:
    人工智能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工智能在环境设计的工具、方法、表达,以及设计内容的扩充、设计语言的丰富性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变革。本文从环境设计中的人工智能视角出发,探讨了在环境设计中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可能出现的革命性变化。对环境设计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人工智能在应用环境设计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从设计手段到设计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从互动能力、虚拟能力,到大数据的整合等,都是人工智能所具有的能力给环境设计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环境艺术设计从业者在应对这样的变革时,应建立更加系统化、立体化、数据化的设计活动体系及更加宽泛的设计理论体系。
    论地铁站空间设计中的场所精神
    陈高明,刘茹
    2020, 2(4):110-11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0.04.018
    [摘要](458) [HTML](0) [PDF 8.51 M](1375)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地下交通。地铁站作为城市的公共交通枢纽,它既是一个交通空间,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对外窗口,在展示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城市地铁站空间设计的形态和内涵,引入场所精神的概念,通过对场所精神相关理论的探讨及国内地铁站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尝试探索场所精神与地铁站空间设计的关联,以便为国内的地铁站空间形态设计提供一种借鉴。
    • 首 页
    • 上一页
    • 1
    • 末 页
    • 共4篇文献
    • 跳转到
    • Go
    《工业 工程 设计》投稿模板详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