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学术专家
第一届编委会
编委会工作条例
编委会通讯
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工作条例
投稿须知
往期浏览
期刊征订
联系我们
EN
按关键词检索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作者中文名
作者英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基金项目中文名
基金项目英文名
DOI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全 选
导出
显示方式:
简洁模式
摘要模式
弱视医疗知识用户需求层次分析及可视化设计
林哲戎,吕德生,杨静
2024, 6(4):91-99, 113.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4.04.012
[摘要]
(
13
)
[HTML]
(
0
)
[PDF 24.12 M]
(
106
)
摘要:
研究弱视医疗知识的可视化设计策略,促进弱视医疗知识的有效传播;探索构建可视化设计运用系统模型,为弱视医疗知识可视化设计提供新范例。从用户需求出发,分析用户信息接收和回忆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访谈的调研方法获取用户对弱视知识认知的需求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感官、功能、知识、心理、交互5个层次构建用户需求层次分析系统,量化各层次下各因素评价指标,计算各层次因素权重并排序,分析用户的需求偏重,提出弱视医疗知识可视化设计基本策略并进行实践运用。提取重要用户需求因素后总结设计方向,探究弱视医疗知识的可视化方式,以实践运用验证医疗知识可视化模块的可行性,为弱视医疗知识的可视化和有效传播提供借鉴与参考。
导出
收藏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高校公共空间环境风格偏好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钱凤德,魏梦圆,于淼
2023, 5(2):19-2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3.02.004
[摘要]
(
227
)
[HTML]
(
0
)
[PDF 8.47 M]
(
939
)
摘要:
为了更好地提高校园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改善公共环境质量,通过深度访谈梳理了高校学生在校园公共空间环境风格方面的7个基本偏好,以问卷调研为工具,利用统计学方法在新建公共空间必要性、受访对象的基本属性及校园空间环境风格偏好之间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7个环境风格偏好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与“新建空间必要性”“时尚性”和“品味独特”之间显示出了显著性。学生属性与风格偏好之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变异数分析的结果显示,除性别因素外,学科背景与年级差异均对环境风格偏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导出
收藏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的江南乡村滨水空间适老化研究——以苏州市三山岛空间为例
付佳旭,孙超然,华亦雄
2022, 4(2):57-64.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2.02.010
[摘要]
(
494
)
[HTML]
(
0
)
[PDF 11.95 M]
(
859
)
摘要:
随着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空间适老化设计变得尤为重要,文中对江南乡村滨水空间的适老化展开研究。首先从乡村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入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总结出乡村老年人的3类需求,即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总结江南地区乡村老年人的日常行为需求与乡村滨水空间的相关性,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三山岛的乡村滨水空间进行分类梳理,找到现阶段乡村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基于乡村老年人的需求对乡村滨水空间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打造适用于乡村老年人的优质生活空间,使老年人与环境产生良性互动。
导出
收藏
体验需求下的工业遗址景观叙事性设计研究——以江南水泥厂为例
张明哲,张轶
2021, 3(4):66-7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4.012
[摘要]
(
571
)
[HTML]
(
0
)
[PDF 8.15 M]
(
1273
)
摘要:
在我国城市工业遗址保护与再利用不断深入和推进的背景下,探究和构建符合工业遗址资源的活化利用策略,以拓展工业遗址景观的设计思路并指导设计实践。本文试图通过挖掘工业遗址景观体验者的情感需求并与景观叙事性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工业遗址景观设计路径,从获取用户的体验需求入手,将叙事学理论引入工业遗址景观更新改造设计当中。最后将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业旧址作为实践目标,进行景观叙事性方法改造与活化设计,为同类型景观的更新改造提供借鉴与参考。结合观者体验需求的工业遗址景观叙事性设计改造可有效避免空间体验感单一和同质化问题,并提升综合利用价值,创造满足体验者的情感诉求和多感体验的工业遗址景观情境空间。
导出
收藏
邮轮上的需求和消费符号的变迁
涂山
2021, 3(1):76-82.
DOI:
10.19798/j.cnki.2096-6946.2021.01.011
[摘要]
(
249
)
[HTML]
(
0
)
[PDF 14.06 M]
(
983
)
摘要:
过去,现在,“需要是发明之母”这一论点,似乎贯穿了人类发展演化的历史。最初建造邮轮是为了跨洋航行,是典型的需求驱动的发明,早期的跨洋竞速蓝丝带奖以及头等舱室的设计竞赛满足了交通功能和炫耀这两个原始需求。而随着工业产业能力的进步和奢侈文化的平民符号化,广大民众在社会等级进展之后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而邮轮解决的也早已不是跨洋交通和迁移这类基本需求,其本身已经成为旅行的目的地,蜕变成为丰盛富裕的商业社会里的一种非物质化的消费行为。
导出
收藏
首 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末 页
共5篇文献
跳转到
Go
欢迎扫码关注本公司旗下《包装工程》《工业工程设计》两刊抖音平台“红智信文创”
关闭